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83|回复: 30

[原创] 《只有我不在的街道》第一集片段演出分析【无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3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yclotron 于 2016-1-23 01:31 编辑

这两周在专楼里为第一集结尾争了半天,其实说到底都是拉拉片就能解决的事,因为争论在于对故事理解的差异,而这个差异的原因是没看懂演出的视听叙述。

首先关于画面和声音,需要确定叙述的聚焦点。为了省事笔者简单分成主观、客观和形式。
演出的安排依托于某个或很多个剧中人物的内心则为主观,依托于必要的事件、行为的描述为客观。只要叙述存在就有叙述的形式,因此不管是主观客观叙述都有形式(风格)的要素,同时其自身也可以脱离主客观成为演出安排的动机,比如含有后设成分的故事中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结尾这段的叙述主观色彩非常浓厚。
首先CUT 8, 14, 16, 21, 23是明显的主观叙述,画面内容与男主所处的楼梯附近在时间与空间上隔绝,不是客观描述而是男主的心理内容。
CUT 6, 7, 9, 10, 11描述外部情境,然而倾斜构图的不稳定状态表现的是男主的心理状态。CUT 10, 11景别很紧,只展示身体局部和不给视线方向留出空间产生的压迫感,甚至警察看起来很可怕都可以认为是精神不稳定的男主看到的情况,CUT 19警察的阴影和表情就不显得那么可怕。
CUT 4和5从镜头时长和景别来看,与其说交代的是外部事物,不如只给了观众一个警察上楼梯和红色警灯闪烁的印象。这两个镜头的印象也就是男主对环境的印象。镜头只展示上楼梯动作的局部一方面简单易懂也好画,实际上第一集三次上楼梯都是这个构图,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男主对上楼梯的感知。展示腿脚不是只看到了腿脚,表现的是发声源。上楼的声音和警灯闪烁的红光就是精神不稳定的男主对环境简化后的印象。
除了必要的情节推进和对男主反应、行为的表现以外,多数镜头的的处理都依托于男主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因此在统一的形式下,外部调度也是依托于主观的。叙述时间的弹性来自于男主的主观时间感,警察到来到对男主问话省略了时间,因为男主处在被动的状态下,状况的展开远快于他的接受速度。最后男主逃跑时又延长了叙述时间,对应男主想到可疑人物时的意识滞留。

CUT 1-3之间到底有没有省略时间?如果没有省略时间,从房东进门到警察到来的时间点都会非常奇怪;如果省略了时间,疑问就是男主在这段被省略了的故事时间里干了什么,以及既然他有这些时间冷静下来,为什么后面还这么被动和情绪不稳。
我们已经得知后面这一整段都在表现男主的感受、心理内容和印象。叙述时间不仅不等于故事时间,其省略或延长的动机也依托于男主的主观时间感,因此把CUT 1包含在这个心理过程中就成为了一种可能。依据这种理解,CUT 1-3之间时间确实被省略了,而省略的原因就是男主在晃神。直到警察来了以后他才回过神来跑出家查看。
单从叙述给观众的连续性感受来说,这种解释并不显得很有说服力。不过在这个段落里,视听所构造的连续性并不能成为理解故事内容的好的依据,而这也是观众有可能对男主逃跑的动机产生误解的原因。

男主因为母亲的死导致精神不安定,他无法消化这个事实,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这些不合常理的行为或心理状态应该与母亲的死这件事有因果关系,而不是跳跃到“我会被警察冤枉”上去。男主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很有嫌疑,但这不足以成为他认定会被冤枉的理由,更何况“被冤枉”相对于“母亲的死”在当时是不重要的,于情于理男主的关注点都不可能从一个马上转移到另一个。
为了合理化“我被冤枉”作为男主逃跑的动机,就需要另找原因说明为什么它相对于“母亲的死”是一个更强烈的念头。勇气哥的事件看起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原因。那么其次就要解释为什么勇气哥的事件和“我被冤枉”之间在男主内心里是怎样产生联系的。

然而,其实上面这些想法从前提就是错的。男主逃跑真的是因为他觉得“我会被冤枉”吗?
不是。

注意一下这一段的音效,失真噪声的音效反复出现。CUT 8和10出现噪声,CUT 13-17音效更加强化,CUT 18声音消失。
CUT 8和10都出现噪声,相同的声音暗示了两个镜头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同时声音与镜头的安排也将两者并列了,都是两个镜头为一组,镜头1是母亲的尸体/警察,镜头2是男主的反应。
CUT 13-18是一个简单的紧张与紧张消除的声音设计。CUT 18男主睁大眼睛表示某种心理过程的结束,接着他就逃跑了,而这一CUT也是紧张功能音效消除的时刻。也就是说,结合情节和声音设计两者,CUT 13-17产生了紧张,CUT 18男主下了决定/精神终于崩溃(因此紧张消除),之后决定反应到行为上,就是逃跑。因此反推过去,产生紧张的部分就是逃跑的原因。
紧张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失真噪声,而在叙述中与失真噪声建立了联系的是母亲尸体镜头、警察镜头和警灯镜头。这些镜头当然不可能只有“我会被冤枉”这一层意思,也就是说,男主逃跑的原因不止一个。

当我们截图以后,就会发现男主逃跑的原因是复数根本就是显而易见的。CUT 8和10的并列关系和之后警灯镜头与母亲尸体镜头的并列关系是明摆着的事。之所以观看时很多人不会这么觉得,就是因为这一段的推进速度太快了,观众无法直接接收视听提供的所有信息,只能抓住其中看起来是被强调的那些:男主手上沾血被房东误解——男主想要消除误解——警察来了——男主内心独白“不是我不是我”——男主逃跑。
当我们实际分析过后,CUT 8和9表现的就是男主无法接受母亲的死这个事实,CUT 10和11才是男主担心自己被冤枉的部分。从镜头安排来看可以确认CUT 9的男主表情与“不对不对”的独白是对上一个镜头的反应,但是观看时,“不对不对”的台词看起来并没有明确的指向,而“不是我不是我”却百分之百是在表达自己不是凶手以及对此的担心,没有误解的余地。CUT 13-17的剪辑速度很快,男主精神状态的恶化在这里很明显,但镜头时长又不够观众观察和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最后一个问题:男主逃跑的这些原因都是什么?
警察镜头和母亲尸体镜头显然是指“害怕被冤枉”和“不能接受母亲的死”,而警灯镜头不仅意指对警察的不信任甚至恐惧,它还非常隐晦地暗示了男主的恐惧与勇气哥事件的联系。



第一集男主被车撞后出现一系列回忆镜头,此时镜头大体是黑白色的,男主没有想起诱拐事件,但在最后出现了穿着红色衣服和书包的加代。第二次回忆前男主看着屋顶暗红色的灯,开始回忆时之前出现过的回忆镜头再次出现,这一次回忆流淌着鲜艳的红色,男主回想起诱拐事件。男主看到红色,红色的印象成为开启回忆之门的钥匙。红色——诱拐事件——男主对这件事的隐秘情绪在动画里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警灯镜头与诱拐和情绪的联系不仅在于它强烈的红光,还因为这个镜头本身就已经出现在男主的回忆里,见上图右。男主逃跑的理由在于母亲和警察,而警灯镜头与诱拐事件的联系为男主对警察的不信任和下意识认为自己会被冤枉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并且通过警灯镜头隐晦地表现了出来。
笔者之前曾认为,因为警灯和母亲的镜头交叉表现为被压力驱使、不受男主控制的潜意识的溢出,所以如果这些镜头里没有表现出勇气哥这层联系,那男主就没有这个心理过程。现在看来,镜头中确实包含了勇气哥这个内因。

当我们把男主逃跑的两个原因并置以后,“因为我会被冤枉,所以要逃跑”就是一个完全不可能的心理过程了,因为把它搬到另一个原因上去,“因为母亲死了,所以要逃跑”是根本无法理解的。
一种简单的解释是,男主因为母亲的死和对警察的恐惧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他无法接受这些情况,就鲁莽地打算逃离这一切。这个解释还可以,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男主往没有楼梯的方向跑,不过还存在另一个更好的解释。
如果我们观察再上映的视听表现,会发现再上映发生的那一刻和男主感到违和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失真的音效(可能是horn?)。再上映之前会出现一只蓝色蝴蝶,并且会有车的存在。
车在第一集的前两次再上映发生之前驶过,是因为它们和事件/事故的直接关联,在第二集里简化为车与悬念的联系。
第一集前两次蝴蝶出现后,立马就发生了再上映。而在结尾的第三次,CUT 12出现蝴蝶,再上映却发生在CUT 24。第三次再上映与前两次非常不同,时间一下跳回男主小学时期,再上映进行之前事件就已经发生并结束。更关键的是,前两次男主并没有强烈的动机或有意识去促成再上映的发生,而第三次他却有这样的愿望。
再上映发生时会出现失真噪声,结尾段落出现失真噪声的是CUT 8和10,CUT 13-17。CUT 13-17的声音设计是紧张与紧张的消除,与情节结合成为男主逃跑的原因,而失真噪声与再上映的联系又为其添加了一层可能的含义:男主打算引发或希望发生再上映,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CUT 8和10的失真噪声也可做同解,这里两个镜头为一组,8-11与CUT 12的前后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综合起来,先在CUT 8和10出现失真噪声和画面上展示压力来源,然后蝴蝶出现;接着CUT 13-17噪声增强,18声音消失,心理过程结束,男主逃跑,再上映发生。

两个可能的解释是:
1. 男主由于对警察的恐惧和母亲死亡的不能接受,精神崩溃要逃离这一切。
2. 男主由于对警察的恐惧和母亲死亡的不能接受,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发了再上映。

不过引发再上映并不是逃跑的充足理由,精神崩溃又不能解释失真噪声的出现(动画staff有意识地对重要的对应关系进行统一,比如母亲在超市回想起凶手时的噪声就不是同一种),所以最好的解释是两者的组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拉片是很好啦。但是我想说一句,要拉片才能看出来的东西是否不友善呢,毕竟这也不是那种要门槛的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01: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downnote于2016-01-23 01:36发表的  :
虽然拉片是很好啦。但是我想说一句,要拉片才能看出来的东西是否不友善呢,毕竟这也不是那种要门槛的片。

@downnote
你找dtb去说咯,他觉得这样构筑悬念层次是很有价值的,我只打算解决争论。
不过就算是构筑悬念层次,一个行动表现为“无因的”和被别人误解也是两回事。如果观众确实觉得男主的逃跑琢磨不透进而引发思考,那确实有意义,但现在很多人都以为男主逃跑就是因为害怕自己被冤枉,这就达不到效果了。

----发送自 Xiaomi Redmi Note 2,Android 5.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ownnote 于 2016-1-23 02:01 编辑
cyclotron 发表于 2016-1-23 01:54
@downnote
你找dtb去说咯,他觉得这样构筑悬念层次是很有价值的,我只打算解决争论。
不过就算是构筑悬念 ...

片子还是应该通过引导观众得出直观的感受吧。需要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情况,至少这部片子在这里应该不会这样做。
嘛,不过这也只是我的个人看法。请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02: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downnote于2016-01-23 02:00发表的  :
本帖最后由 downnote 于 2016-1-23 02:01 编辑 引用:cyclotron 发......

@downnote
理解层次可以是一种附加价值。如果两部片子在直观引导观众的感受上一样好,很多人会认为文本更丰富的那一部就更优秀,因为它有更多的“内涵”可以思考,重看时会有新发现。所以很多导演喜欢玩符号游戏,实际上仆街也有这些东西。
仆街第一集的问题是,它的引导是失效的。
如果男主逃跑看起来是无因的,且导演能让观众提起兴趣去琢磨,那就没有问题,无非是作品与观众的交易方式不同而已。动画引导观众不仅从直观上去感受,而是因为直观上产生的悬念被引导去进一步挖掘故事内在逻辑。这应该是dtb的想法,也是仆街第一集的理想状态。
现在的情况是,引导不仅没让很多观众提起挖掘的兴趣,还让人产生误解,损害了直观的感受。

----发送自 Xiaomi Redmi Note 2,Android 5.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段是真的处理的不好,既然是作者一起改的那应该就是改成他们认为的合理情节了,换句话说应该是表现上的问题。BD不知道能不能修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1: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四点于2016-01-23 04:41发表的  :
这一段是真的处理的不好,既然是作者一起改的那应该就是改成他们认为的合理情节了,换句话说应该是表现上的......

@四点
作者没参与改剧本吧,看访谈里的意思我觉得是伊藤和岸本去找作者点头,作者同意了。
改剧本也不要紧,问题是改出了一些bug导致叙述变得不可靠,对分析来说非常麻烦

----发送自 Xiaomi Redmi Note 2,Android 5.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6-1-23 13: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解释很有道理。作为一个普通看片的,我觉得其实不拉片也没多大问题吧,男主表现出的是完全的非理性和恐惧,这不就够了么,对于非理性的恐惧只要有诱因就好了,内在逻辑合不合理都不重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copysword 发表于 2016-1-23 13:13
这解释很有道理。作为一个普通看片的,我觉得其实不拉片也没多大问题吧,男主表现出的是完全的非理性和恐惧 ...

不拉片专楼里争论半天都还把害怕被冤枉当做逃跑的原因,拉片以后就知道不是这么回事。
如果死的人是个不认识的无名氏,“因为会被冤枉,所以要逃跑”只会让观众觉得男主反应太过激了而已,但是因为死的是母亲,逃跑就不从理性从感情上来说也是难以理解的。即使勇气哥的下场成为过激反应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也很难让人认为对被冤枉的恐惧会胜过对母亲死亡的痛心。
以为“因为会被冤枉,所以要逃跑”是男主的想法就会让恐惧和痛心对立,这样不可能得出可以接受的解释。但拉片以后会发现两者是被并置的,它们属于同一个心理过程,导致同一个结果。实际讲述的内容和观众感受到的不是一回事,所以解决争议就需要拉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改的其实比漫画要合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8: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7745774577于2016-01-23 17:34发表的  :
改的其实比漫画要合理

@7745774577
没觉得

----发送自 Xiaomi Redmi Note 2,Android 5.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等,这段有这么复杂么
动画不就是男主见母被刺,回头撞上大妈,怕被误解而逃跑,结果下楼梯就撞上警察,转身撒丫狂奔,一不小心倒带过度奔回小学这么一个过程么。
逻辑上各种问题,问题在于这段戏一共60秒。60秒改一话开玩笑。
这60秒给观众的一个印象,就是男主是吓跑而跑回过去的,而不是为了救母而回到过去的,直接把动机给改了。
也就是说在动画里,「救母」这样一个动机变得不明显了,反过来各种铺垫更像是救加代(当然也没什么不对的
既然伊藤智彦是加代党,搞不好他就是故意这么改的所以原作党也别跟动画党争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20: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ganeid于2016-01-23 19:32发表的  :
等等,这段有这么复杂么动画不就是男主见母被刺,回头撞上大妈,怕被误解而逃跑,结果下楼梯就撞上警察,转......

@ganeid
主楼就动画论动画啊,该原作党什么事
从镜头和音效来看,男主精神被压迫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伴随的是再上映的发动。并且母亲的死和警察同时成为男主逃跑的动机,两者是被并置的。他不是处在一触即发的状态下转身就跑,逃跑的理由也不是因为被吓到。
所以我才说拉片以后会发现动画要讲的东西和观众实际感受到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是剧本和演出的水平不到家导致的。

----发送自 Xiaomi Redmi Note 2,Android 5.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看动画感觉这段就是个 看见妈死了-->脑子一片空白-->邻居大妈瞎咋呼+警察来了-->吓傻了扭头就跑 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cyclotron 发表于 2016-1-23 20:42
@ganeid
主楼就动画论动画啊,该原作党什么事
从镜头和音效来看,男主精神被压迫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伴 ...

我觉得就这24个cut,拉片也是作为烂片的案例来分析,而不是去考虑:这个镜头既然这么做了那就一定有逻辑上的客观合理性。
比如cut1-3之间有没有省略,拉片肯定会得出有的结论。但是换位思考,我是一个监督,我要在40秒之内改掉一话的内容,分给从男主逃出房门到撞上警察的这样一段只有3个cut。那么怎么分呢?
男主逃出去一组cut(cut1)
房东报案一组cut + 房东报案时男主未知的举动一组cut(cut2)
警察来了房东迎接(cut3)
男主撞上警察(cut4以及之后)
这是完整的逻辑,cut2给了个警灯的镜头似乎是让人觉得一切尽在不言中似的。
但是事实上,所谓「房东报案时男主未知的举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地方因为时间有限,镜头有限,只能要求仅有极少的分镜来交代关键的point,也就是能交代:男主很慌张,房东叫警察,警察来了,这三点就OK。这就是这三个cut的使命。至于中间发生了什么,它是不存在的。并不是所有的演出都能做到「依托于必要的事件、行为的描述为客观」,必要的东西往往做不到客观。那做不到的我们就要按照做不到的情况来分析。
这场戏最大的问题在于对触发「再上映」无逻辑的改动。为什么要大改特改改的没有逻辑,我说了,第一时间不够,第二监督是加代党,要改作品的导向。即使如你所说,他不是处在一触即发的状态下转身就跑,逃跑的理由也不是因为被吓到,但是这一切被压缩进24cut里面,监督的使命就是要男主跑,引发再上映。那怎么要男主跑呢?让警察来,男主不得不跑;那怎样让警察来呢?让房东来误解并报案。这是修改后的逻辑链,它的问题是忽视了男主在目睹母亲被刺之后的情绪发展,简单粗暴的把男主的惊吓和房东的误解拧在一起了,男主的惊吓本来是要引出来一条情绪的发展的,男主被误解见警察想跑是另一条情绪的发展路线的,本来是先后关系。但是现在,因为时间不够,塞不进更多的cut。你的理解是并置关系,我认为仍然是升级的关系,只不过「母亲的死」这一条线,没有了。监督主要表现的是见警察的情绪,而忽略了母亲被刺的情绪。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母亲被刺男主不会跑,但是他看见警察的话,会。
实际上动画要讲的东西并不复杂,动画党正是这么理解的,不存在「动画要讲的东西和观众实际感受到完全不是一回事」的情况。只有逻辑不能自治的情况,而在动画党里,这些情况并不显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02: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ganeid于2016-01-23 22:49发表的  :
引用:cyclotron 发表于 2016-1-23 20:42@ganeid主楼就动画论动画啊,该......

@ganeid
预先假定第一集结尾就是烂或者一定有逻辑都是不谨慎的,实际上我也没觉得第一集的制作有靠谱到可以直接进行分析的程度,都是先确定了哪些处理是有意识且不与其它处理矛盾的,哪些有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应该怎么看待。
比如说刀一开始插在腰或后背上,男主到家时却插在腹部,这就可能是分镜和剧本改动时忽略掉的bug,或者演出指示没传达到位,check的时候发现了来不及改又或者没发现。因为原作里刀就是插在腰上的,只有动画改动后的情节才需要刀插在腹部,让男主去翻身,发现刀再吓得后退。这是动画非常不可靠的地方之一。
而动画比较可靠的地方,就是对各种意象的处理非常统一。第一集能够确认的是红色和诱拐事件以及男主对此事暗藏着的情绪的对应关系,还有失真噪声(而不是其它类型的噪声,失真噪声被与电灯闪烁和母亲回想起凶手的噪声区分开了,处理得很仔细)与再上映的发动、男主的违和感的对应,这些在第二、三集一再得到确认。而在第二集看到男主回家时的情节和与贤也两人对话的戏,又会发现车被安排为一个关键的意象。这时候再回顾第一集,前两次再上映发生之前车子都驶过男主,而动画删掉的施工地的再上映正好是车的意象没法存在的一次。
所以即使结尾这一段的警灯镜头和男主回忆诱拐事件的警灯镜头使用了同一bank是一个bug,看过第二集之后我相信结尾的警灯镜头确实包含了勇气哥这层隐藏的联系。

回到这一段,CUT 1-3的处理到底是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意图,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有可能分镜在理想状态下就会做出清楚的信息安排和衔接,因为镜头数限制才不得不只展示几个要点。有可能分镜在镜头数的限制下采取了另一种叙述策略,又或者不管有没有外部限制,分镜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全部的逻辑过程展示得清清楚楚,而是有意采取省略,原因可能是为了加速叙述调整段落的节奏,可能是剧本改不出特别合理的逻辑过程所以干脆交给观众自行想象,也可能是为了达到一种留白的美学体验。
除非找到很多证据来支持,不然从作者的角度去考虑可能性实在是太多了。作者对作品的控制到底在什么程度,哪些处理是有意的哪些是无意的,有意的处理遵循的是一二三什么意图,这些是考虑不完的。所以不如直接拉片,看看作品本身暗含的系统和语法。

CUT 1-3,主楼里我先分析了这一段整体上视听的各种处理的动机在多大程度上依托于男主的主观,所以之后再看最开始的这几个CUT,如果从一致性来考量,镜头间省略了时间,并且省略的动机依托于男主的主观时间感就是最好的解释。至于分镜是不是有打算把一致性做到位,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只不过这对于动画来说是最优解,不是说否认了其它可能的解释。
因为叙述的省略,我们并不确切知道这一段发生了什么,有可能是房东叫的警察也可能是凶手叫的,我们只看到房东给警察提供证词。
如果我们是在讨论舞武器,那么它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的线索安排,信息交待各种不清楚流动性还差等等特点是明显的问题,因为除此以外舞武器还犯了大量技术失误,而且它的风格和这些特点是冲突的。可仆街是悬疑片,叙述焦点的主观性和限制性,省略逻辑过程的做法都可以是制造悬念的手段,所以才有探讨的余地。
当然不论如何,即使我这样分析,最终这些是没有到达观众那里的。

动画要讲的东西本来是不复杂的,但为了把漫画里至少两话的信息压缩进动画里,叙述就不得不变得复杂。
按照漫画,母亲的死到被陷害要逃跑确实是一个递进升级的关系,但动画为了压缩就必须把两者处理成并置的。
我并不是“理解”成并置关系,而是镜头的安排就是并置关系。CUT 8和10分别是母亲尸体和警察的镜头,同时两者的下一个镜头都是男主的表情和一句内心独白,表情和独白是对上一个镜头的反应。失真噪声在CUT 8和10都出现,既确认了两者的并置又给他们安排了某种相同的语义。到CUT 13-18,镜头干脆就在警灯和母亲尸体镜头之间交叉并置,失真噪声再次出现衔接镜头,把两者统一到某种共性上。
这些都是结构特征,是先确认了并置关系以后再看具体用并置关系说了什么。对结构的分析不可能出现语义理解的错误。所以我才说解决仆街的争论就应该拉片,因为“因为害怕警察,所以要逃跑”与动画的结构是不符的。诚然相当数量的观众(包括我)的直观感受是如此,说明剧本和演出的掌控能力严重不足,但直观感受和动画打算讲的东西不是一回事。
至于观众为什么会产生误解,以及具体的讲述内容是怎样的,完整的推导和结论在主楼。简单说的话,就是:
男主由于对警察的恐惧(部分来源于对勇气哥下场的深层情绪)和母亲死亡的不能接受,压力过大精神崩溃要逃离这一切,同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发了再上映。

勇气哥和恐惧的联系加强了本来微不足道的警察这个压力源,使得它足以和母亲的死并置。因为两者是并置的,并且同时完成了一个心理过程,“因为害怕警察,所以要逃跑”的逻辑就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我们把这样的逻辑放到母亲上,“因为母亲死了,所以要逃跑”是无法理解的。当我们把两者放在一起后,可能的解释就只剩下把它们当做一般化的压力来源(和失真噪声的感知、紧张与紧张消除的声音设计也非常契合),男主因为压力过大就逃跑了。最后再根据蝴蝶和失真噪声与再上映的联系,将它叠加进去。
专楼里很多人的理解与结构是不相符的,所以拉片才有意义。先确定结构,才能再推测内容。我觉得我的结论是符合结构的最优解。


----发送自 Xiaomi Redmi Note 2,Android 5.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4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cyclotron 发表于 2016-1-24 02:05
@ganeid
预先假定第一集结尾就是烂或者一定有逻辑都是不谨慎的,实际上我也没觉得第一集的制作有靠谱到可 ...

我觉得吧,你这个拉片的问题在于简单问题复杂化。
上面已经有人说了,标准动画党看这段就是一个「 看见妈死了-->脑子一片空白-->邻居大妈瞎咋呼+警察来了-->吓傻了扭头就跑」的逻辑处理过程。
这24cut,监督做的并不是加法,把各种可能性都做出来给观众思考。监督要做的是减法,也就是把几个关键point之外的东西全砍掉。能让观众的第一印象自圆其说,就可以。所以我分析这段戏就是按照减法来分析的。
比如cut2,我知道砖楼里有人执念这是个留白还是怎么回事的。但是留白恰恰是很费功夫的,某种意义上也是费时间的,去拉一回雪之圆舞曲就明白了。指望一个两秒钟不到的cut能营造此刻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不是搞笑么。
当然,留白的另一个用途是时间不够了来凑场,这就是我给的解释:它背后什么也没有,或者说是个薛定谔的状态。
再比如你说的并置关系的镜头,比如cut8你说噪音,但是实际上你把片子用vegas或者premiere调一下轴就会发现,这个噪音根本就没完全对上,声音得延后12帧才能对上。
如果逐帧调时间轴分析的话,cut6的噪音是夹在cut6和7之间的,cut8的噪音是夹在7和8之间,cut18的噪音收尾也收早了。
换句话说,这段的音响监督可能根本就没想那么多。
如果更大胆一点的话,把声音往前调20帧,也就是让噪音在cut6的后半和7的后半出现,砍掉cut16、17,这一段照样是可以成立的。而且cut18的噪音收尾也和睁眼的分镜对上。如果用噪音来烘托上升情绪的话,那第一个噪音应该对准cut8,第二个噪音应该对准cut10。
那么问题来了:cut10(就是给两个警察脖子特写的cut)哪有噪音了?我换了3个片源逐帧拉看波形也没找到噪音。

你拉片的前提是「动画要讲的东西本来是不复杂的,但为了把漫画里至少两话的信息压缩进动画里,叙述就不得不变得复杂」,也就是默认监督是以复杂的概念来叙事的。但是我完全不这么认为。短时间高强度信息量的片段,找几原、新房、汤浅政明这种水平的监督的作品可能还有分析的价值。既然动画要讲的东西并不复杂,我们就没有必要提供复杂的解释。你拉片最后拉出来一个「“因为害怕警察,所以要逃跑”与动画的结构是不符的」这样的结论,然后说监督没做好,观众理解错了,这绝对是不对的。这一段的制作根本不严谨,后面那些独立cut我觉得就是来填时间用的,砍掉一两个完全不影响。那么不严谨的东西,过度分析只能得出不严谨的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4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写的足够细致和圆满了,我再说两句。红色是监督有意安排的视觉元素,是统一表面文本和潜文本的关键意象,这种意象有着拓扑的运用。其中一个运用是警灯的红和母亲血的红的镜头并置,这个情绪蒙太奇传达出来的是红色象征着死亡,所以加代的红色外套和书包一直让藤沼挥之不去。这又回到之前说过的,小五发生的失踪事件埋下的情感种子一种在发芽困扰缠绕着藤沼,这种他还没有清晰意识的情感力量在关键时刻他下意识的动作才外露出来。这种情感力量会让人想起希区柯克小时候仅仅只是被警察关了五分钟还是十分钟,这个经历产生的对警察的恐惧让他终生都迷恋并只拍犯罪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ganeid 发表于 2016-1-24 09:15
我觉得吧,你这个拉片的问题在于简单问题复杂化。
上面已经有人说了,标准动画党看这段就是一个「 看见妈 ...
上面已经有人说了,标准动画党看这段就是一个「 看见妈死了-->脑子一片空白-->邻居大妈瞎咋呼+警察来了-->吓傻了扭头就跑」的逻辑处理过程。
当我们截图以后,就会发现男主逃跑的原因是复数根本就是显而易见的。CUT 8和10的并列关系和之后警灯镜头与母亲尸体镜头的并列关系是明摆着的事。之所以观看时很多人不会这么觉得,就是因为这一段的推进速度太快了,观众无法直接接收视听提供的所有信息,只能抓住其中看起来是被强调的那些:男主手上沾血被房东误解——男主想要消除误解——警察来了——男主内心独白“不是我不是我”——男主逃跑。
————————————
这24cut,监督做的并不是加法,把各种可能性都做出来给观众思考。监督要做的是减法,也就是把几个关键point之外的东西全砍掉。能让观众的第一印象自圆其说,就可以。所以我分析这段戏就是按照减法来分析的。
回到这一段,CUT 1-3的处理到底是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意图,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有可能分镜在理想状态下就会做出清楚的信息安排和衔接,因为镜头数限制才不得不只展示几个要点。有可能分镜在镜头数的限制下采取了另一种叙述策略,又或者不管有没有外部限制,分镜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全部的逻辑过程展示得清清楚楚,而是有意采取省略,原因可能是为了加速叙述调整段落的节奏,可能是剧本改不出特别合理的逻辑过程所以干脆交给观众自行想象,也可能是为了达到一种留白的美学体验。
除非找到很多证据来支持,不然从作者的角度去考虑可能性实在是太多了。作者对作品的控制到底在什么程度,哪些处理是有意的哪些是无意的,有意的处理遵循的是一二三什么意图,这些是考虑不完的。所以不如直接拉片,看看作品本身暗含的系统和语法。
————————————
比如cut2,我知道砖楼里有人执念这是个留白还是怎么回事的。但是留白恰恰是很费功夫的,某种意义上也是费时间的,去拉一回雪之圆舞曲就明白了。指望一个两秒钟不到的cut能营造此刻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不是搞笑么。
CUT 1-3,主楼里我先分析了这一段整体上视听的各种处理的动机在多大程度上依托于男主的主观,所以之后再看最开始的这几个CUT,如果从一致性来考量,镜头间省略了时间,并且省略的动机依托于男主的主观时间感就是最好的解释。至于分镜是不是有打算把一致性做到位,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只不过这对于动画来说是最优解,不是说否认了其它可能的解释。
当然不论如何,即使我这样分析,最终这些是没有到达观众那里的。
————————————
当然,留白的另一个用途是时间不够了来凑场,这就是我给的解释:它背后什么也没有,或者说是个薛定谔的状态。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地方因为时间有限,镜头有限,只能要求仅有极少的分镜来交代关键的point,也就是能交代:男主很慌张,房东叫警察,警察来了,这三点就OK。
你拉片最后拉出来一个「“因为害怕警察,所以要逃跑”与动画的结构是不符的」这样的结论,然后说监督没做好,观众理解错了,这绝对是不对的。这一段的制作根本不严谨,后面那些独立cut我觉得就是来填时间用的,砍掉一两个完全不影响。
————————————
你拉片的前提是「动画要讲的东西本来是不复杂的,但为了把漫画里至少两话的信息压缩进动画里,叙述就不得不变得复杂」,也就是默认监督是以复杂的概念来叙事的。
预先假定第一集结尾就是烂或者一定有逻辑都是不谨慎的,实际上我也没觉得第一集的制作有靠谱到可以直接进行分析的程度,都是先确定了哪些处理是有意识且不与其它处理矛盾的,哪些有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应该怎么看待。
先确定结构,才能再推测内容。

————————————
如果逐帧调时间轴分析的话,cut6的噪音是夹在cut6和7之间的,cut8的噪音是夹在7和8之间,cut18的噪音收尾也收早了。
夹在镜头之间不奇怪,音效在这里的基本功能是衔接镜头,产生推动力,将画面推向下一个镜头。这不妨碍对语义的猜测。
CUT 18的噪音收尾早是因为不需要它收尾,这里叠加了一个whoosh,表现意识的收回比噪音更合适。
那么问题来了:cut10(就是给两个警察脖子特写的cut)哪有噪音了?我换了3个片源逐帧拉看波形也没找到噪音。
我也很难理解……我是没想到你需要上vegas或者pr才能找到噪音,也没想过去看波形图,因为我都是很清楚地直接听出来了。
噪音在发现母亲尸体的时候出现两次,CUT 6-11之间出现三次,CUT 12被电灯闪烁的音效引出,叠加一个whoosh在CUT 18收尾。
波形图我得晚上回家才能去看,不过我觉得应该是不需要看波形就能听出来的。如果听不出来的话可以试试换下设备,我以前拉纯洁的玛利亚的时候遇到过这种问题,音效在电脑上音量非常小还和其它声音混在一起,根本听不出声音设计,但同样的片源在手机和pad上就听得非常清楚。所以为了让读者看到我分析的客观性最后只好上了波形图,http://m.anitama.cn/#page=article;aid=b3590523abd4fb71 这也是我唯一一次拉片的时候用了波形图的情况。
当然不管音监有没有想到这些,甚至音效和镜头根本就对不上,这也只是佐证。镜头本身的并置关系是很明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4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cyclotron 发表于 2016-1-24 12:59
————————————
————————————
————————————

你不用跟我扯这么多,我就问你cut8的环境噪音在哪里。
找不到我可以告诉你,那段噪音是出现在cut7后半部分,cut8只是留了个尾巴而已。硬要分析也是作为叠加在独白上的噪音来分析的,而不是作为警察那一cut来分析的。
至于cut18就不用洗了,whoosh根本就不对位。


拉片的动机是什么
正确的片段,观众认为得到了正确的信息,我们要研究这种信息是怎么传达给观众的;
错误的片段,观众认为得到了错误的信息,我们要研究在传达的过程中哪里出了问题。
这个片段,动画党观感高度一致,得到了正确的信息,就是「 看见妈死了-->脑子一片空白-->邻居大妈瞎咋呼+警察来了-->吓傻了扭头就跑」的过程。
你的出发点其实就是要否定这个过程,论证这个片段是错误的,对动画党说:「不对啊,你们没看明白啊,应该是这么样这么样的。」
然后试图论证几个cut几句台词几段噪音就能营造出来一种两股情绪并置的效果。
当然这是肯定不可能的,分镜的信息承载量是有限的,情绪永远只有一股,观众看不见第二股情绪的上升。
所谓「两股情绪并置」和「cut2的男主在晃神」一样,根本就不存在。监督完全没能力没意图更没必要要这么做。
然后你就说:观众没有理解,监督没有做出来云云。
一个不仅监督没有做出来,观众也没有看出来,非要拉片才能捉出蛛丝马迹的的情绪,你觉得它应该存在吗?
所谓的为服务这股情绪而出现的cut、音效、台词和其他蛛丝马迹,是否它们本来都是为了服务其他的显性内涵而存在的呢?
所以我还是跟你讲,你这个分析不严谨,是错误的,误读了监督的意图。
为什么你会误读,因为你纠结于片段本身,没有从整个作品寻找监督的意图。
而我已经点得很明白了:监督是加代党,再上映的动机被修改了,母亲被刺引起情绪上升这条线,在cut1就被被掐死了。
监督就是要让观众得出「男主看见警察吓跑引发再上映」的行为逻辑。这个逻辑没有问题。
拉片不是看图说话,不是给四格写作文,务必要考虑实际情况。
虽然你扯的字数很长,但是直接分析结论的话:
当我们实际分析过后,CUT 8和9表现的就是男主无法接受母亲的死这个事实,CUT 10和11才是男主担心自己被冤枉的部分。
所以你觉得,4个cut,就能让男主从「无法接受母亲的死」到「担心自己被冤枉」经历如此大的情绪转换?
假定男主精神世界极其发达,就能转换了,你觉得观众的理解会跟着过渡?
显然不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6: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dtb83于2016-01-24 12:47发表的  :
楼主写的足够细致和圆满了,我再说两句。红色是监督有意安排的视觉元素,是统一表面文本和潜文本的关键意象......

@dtb83
恩,这样就是从依靠一般性的压力来统一两者变成用对红色的恐惧来统一,解释更完善了

----发送自 Xiaomi Redmi Note 2,Android 5.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7: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9楼ganeid于2016-01-24 15:10发表的  :
引用:cyclotron 发表于 2016-1-24 12:59——————————————————......

@ganeid
我也不想扯这么多,你不明白我为什么第一次回复提示你去看主楼,第二次干脆复制粘贴吗?
我也搞不懂你这是怎么个情况,我猜有三种可能:
1. 你没看或没仔细看主楼和我的回复,所以一直在重复回复你那一组相同的观点。
2. 你看了却没看懂主楼和我的回复,所以一直驴唇不对马嘴。
3. 你看了并看懂了我的回复,但认定我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狡辩和撒谎。狡辩和撒谎不是有效讨论,所以你不针对我回复给你的内容反驳,而是重申你自己的观点。

如果情况是3,我想就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了。如果是1,那我也不想和你继续讨论。2我相信不是。

----发送自 Xiaomi Redmi Note 2,Android 5.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yclotron 于 2016-1-25 15:50 编辑
ganeid 发表于 2016-1-24 15:10
你不用跟我扯这么多,我就问你cut8的环境噪音在哪里。
找不到我可以告诉你,那段噪音是出现在cut7后半部 ...

噪声开始


CUT 8第一帧


噪声结束


你自己数数是不是留了个“尾巴”
CUT 10声音太小我也看不出来,不过怎么听噪声在CUT 9都小于10帧,在CUT 10里有10帧以上
不过这没有关系,因为:



你说whoosh不对位?还看了三个片源?那可能你三个片源都有问题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5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CUT 10声音太小我也看不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ganeid 发表于 2016-1-25 15:51
CUT 10声音太小我也看不出来

喷了,真会抓重点
看不出来和没有是一回事?我倒是比较替你的耳朵担心,因为我看不出来也还能听出来
按听出来的说,CUT 9噪声开始后男主的台词还有两个音节,并且最后一个音节持续到CUT 10前两帧。往多了算噪声在CUT 9也只有5帧,在CUT 10不小于10帧
你不如说说你怎么看出来CUT 18的whoosh不对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5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aneid 于 2016-1-25 20:19 编辑
cyclotron 发表于 2016-1-25 16:03
喷了,真会抓重点
看不出来和没有是一回事?我倒是比较替你的耳朵担心,因为我看不出来也还能听 ...

但是cut10你还是看不出来啊
不然玄学大战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都要上波形呢?

cut10:

噪音和「ちがう」同时发声
「う」收在A点
噪音收在B和C交界地方
C部分是BGM的下降
可见噪音卡在两cut之间

cut18:

whoosh收早了,在第二帧就停止了。
声音本身的变化和画面的动态变化没有叠上。


考虑到cut18我这么截图你可能还是感觉不出来,或者最近风向变了流行提前收whoosh也说不定
我找了个我认为是合理的案例:

四畳半神話大系EP5
音响监督:木村绘理子
音响效果:中野胜博

21分10秒到11秒


这是不到1秒钟的片段,也是男主挤眼睛的过程,沉重的环境音在这里whoosh,很明显就能看出来





这里有个男主的「嗯」声







「嗯」结束,但是whoosh没有结束,剩了个尾巴
这个区间的5帧,虽然表情基本定格,但是摄影仍然在移动:

whoosh微弱的尾声和画面细微的变化相呼应


转到下一镜头,whoosh已经微弱不可闻,旋即被响亮的钟声盖了过去。

整个过程里,whoosh和男主的情绪对应的画面的变化严格呼应。
whoosh发生,表情也在进行;
whoosh衰弱,镜头趋近静止;
whoosh停止,镜头切换。

同理,把cut18的whoosh向后调:



让whoosh结束在倒数第二帧,才敢说这段噪音是为cut18服务。
考虑到这段whoosh结束得比较急,我另外拽了段whoosh混进去:


在第二帧高潮,在倒数第二帧收平,也是可以的。


但是这就不行了,有气无力。
虽然只移动了两帧,但是完全是两个效果。

其他种种地方不胜枚举。
那么最终结论就是我一开始说的,这段音效混得相当烂,纯粹凭感觉混的,效果和帧和cut根本没对齐,不能构成严格分析的依据。
张口就什么「替你的耳朵担心」的楼主,谢谢关心。根据刚才的研究,我觉得我的耳朵没有问题。
建议你把你的情绪收一收,结合实例再仔细研判一下,你的研究有没有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ganeid 发表于 2016-1-25 19:53
但是cut10你还是看不出来啊
不然玄学大战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都要上波形呢?

我原本是真替你耳朵担心的呀,难道你以为我在攻击你?
你看看你都说了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cut10(就是给两个警察脖子特写的cut)哪有噪音了?我换了3个片源逐帧拉看波形也没找到噪音。
“哪里有噪音”、“没找到噪音”,我是不是应该理解成你既没听到噪音,也没看见噪音?
我虽然在波形图上没看出来,可我反复听的每一次都听得到噪音,你叫我怎么能不替你的耳朵担心?
然后这一次回复你突然就既看到噪音也听到噪音了,还发了个,简直搞不懂你什么意思。
我只好往前翻了翻,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看漏了,然后发现——
你不用跟我扯这么多,我就问你cut8的环境噪音在哪里。
找不到我可以告诉你,那段噪音是出现在cut7后半部分,cut8只是留了个尾巴而已。硬要分析也是作为叠加在独白上的噪音来分析的,而不是作为警察那一cut来分析的。
所以你这里说的其实是CUT 9和10?
你写错了我难道还能理解对了?我上一个回复反驳你这段,你还没发现这里写错了?

CUT 18,弄了半天原来你不知道声音设计里的对位是什么意思,那你八成也没看懂我上一个回复的截图。
声画对位:是指镜头画面与声音对列,它们按照各自的规律彼此表达不同的内容,又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造成单是画面或单是声音所不能完成的整体效果。

声画同步:也称“声画合一”,指影视中的声音与画面严格匹配,使发音的人或物体(包括配音)在银幕上与所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的关系,使画面中视像的发声动作与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这是我刚才随便搜的,你要的话我也可以再花时间翻下书。
整个过程里,whoosh和男主的情绪对应的画面的变化严格呼应。
whoosh发生,表情也在进行;
whoosh衰弱,镜头趋近静止;
whoosh停止,镜头切换。
这不叫对位,这叫同步。同步和对位是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没有好坏之分。



我不知道你的三个源是不是都和你那张图一样,我这里的噪声是在眯眼结束的同时结束的。从演出控制上来说是对位,从故事理解上来说是同步(意识收回——眯眼)。
所有视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变化
你把音效调成同步的你觉得很好,调在前面你就觉得有气无力,难道你就没想过前面观众听了那么长时间的噪声被强行提高注意力,突然声音停了,观众的注意力就完全转移到画面上的动作了吗?
眯眼给噪声收尾,睁眼无声,这不是凭感觉混,这反而是在强调睁眼的动作。
这种处理我马上就能给你再找一处。http://bangumi.tv/blog/271855
《悠哉日常大王》第一季第四集的长镜头分析:
老奶奶说了“欢迎”后音乐响起,蝉鸣声则逐渐降低。奶奶关门的同时蝉鸣声完全消失,只剩下非剧情背景乐,然后长镜头开始。角色情感的主观表现和对观众注意力的控制在这里重合。
音乐在长镜头之前就开始,用了三十多秒慎重地潜入、感染观众的意识。在莲华表情不变的时候,缓慢前推、深入角色内心的长镜头和逐渐增大音量的背景乐对观众起唯二的主导作用。而当观众累积了足够的情绪后,音乐消失,观众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莲华的表情上,与之前形成反差的丰富表情变化为观众提供了合适的感情宣泄口。莲华表情不变时的两次眨眼避免观众以为画面卡了,导致出戏。
而对于莲华自己来说,好友不告而别让她倍受打击,四周的环境就在她的意识以外了,所以蝉鸣消失。当她反应过来,理解了奶奶的话以后,对环境的注意力回到她身上,蝉鸣于是再次响起。从音乐到表情对观众注意力的控制,实则也是莲华从内在情绪到外在的面部表情,由内到外的感情流露。
我常用的图床不好使,得麻烦你自己去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yclotron 于 2016-1-25 22:39 编辑
ganeid 发表于 2016-1-24 15:10
你不用跟我扯这么多,我就问你cut8的环境噪音在哪里。
找不到我可以告诉你,那段噪音是出现在cut7后半部 ...

然后,结果你还是没回我22楼的123情况你属于哪种。我也不知道我该怎么继续回复你。我想了想我现在还在用电脑,所以就再复制粘贴一次好了。

你的出发点其实就是要否定这个过程,论证这个片段是错误的,对动画党说:「不对啊,你们没看明白啊,应该是这么样这么样的。」
预先假定第一集结尾就是烂或者一定有逻辑都是不谨慎的,实际上我也没觉得第一集的制作有靠谱到可以直接进行分析的程度,都是先确定了哪些处理是有意识且不与其它处理矛盾的,哪些有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应该怎么看待。

——————————————
然后试图论证几个cut几句台词几段噪音就营造出来一种两股情绪并置的效果。
当然不论如何,即使我这样分析,最终这些是没有到达观众那里的。
这些都是结构特征,是先确认了并置关系以后再看具体用并置关系说了什么。对结构的分析不可能出现语义理解的错误。所以我才说解决仆街的争论就应该拉片,因为“因为害怕警察,所以要逃跑”与动画的结构是不符的。诚然相当数量的观众(包括我)的直观感受是如此,说明剧本和演出的掌控能力严重不足,但直观感受和动画打算讲的东西不是一回事。

——————————————
然后试图论证几个cut几句台词几段噪音就能营造出来一种两股情绪并置的效果。
当然这是肯定不可能的,分镜的信息承载量是有限的,情绪永远只有一股,观众看不见第二股情绪的上升。
当我们把男主逃跑的两个原因并置以后,“因为我会被冤枉,所以要逃跑”就是一个完全不可能的心理过程了,因为把它搬到另一个原因上去,“因为母亲死了,所以要逃跑”是根本无法理解的。
勇气哥和恐惧的联系加强了本来微不足道的警察这个压力源,使得它足以和母亲的死并置。因为两者是并置的,并且同时完成了一个心理过程,“因为害怕警察,所以要逃跑”的逻辑就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我们把这样的逻辑放到母亲上,“因为母亲死了,所以要逃跑”是无法理解的。当我们把两者放在一起后,可能的解释就只剩下把它们当做一般化的压力来源(和失真噪声的感知、紧张与紧张消除的声音设计也非常契合),男主因为压力过大就逃跑了。最后再根据蝴蝶和失真噪声与再上映的联系,将它叠加进去。
恩,这样就是从依靠一般性的压力来统一两者变成用对红色的恐惧来统一,解释更完善了

——————————————
为什么你会误读,因为你纠结于片段本身,没有从整个作品寻找监督的意图。
而我已经点得很明白了:监督是加代党,再上映的动机被修改了,母亲被刺引起情绪上升这条线,在cut1就被被掐死了。
监督就是要让观众得出「男主看见警察吓跑引发再上映」的行为逻辑。这个逻辑没有问题。
回到这一段,CUT 1-3的处理到底是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意图,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有可能分镜在理想状态下就会做出清楚的信息安排和衔接,因为镜头数限制才不得不只展示几个要点。有可能分镜在镜头数的限制下采取了另一种叙述策略,又或者不管有没有外部限制,分镜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全部的逻辑过程展示得清清楚楚,而是有意采取省略,原因可能是为了加速叙述调整段落的节奏,可能是剧本改不出特别合理的逻辑过程所以干脆交给观众自行想象,也可能是为了达到一种留白的美学体验。
除非找到很多证据来支持,不然从作者的角度去考虑可能性实在是太多了。作者对作品的控制到底在什么程度,哪些处理是有意的哪些是无意的,有意的处理遵循的是一二三什么意图,这些是考虑不完的。所以不如直接拉片,看看作品本身暗含的系统和语法。

——————————————
CUT 10的音效我觉得你说的对,不过:
当然不管音监有没有想到这些,甚至音效和镜头根本就对不上,这也只是佐证。镜头本身的并置关系是很明显的。

——————————————
最后,
1. 你没看或没仔细看主楼和我的回复,所以一直在重复回复你那一组相同的观点。
2. 你看了却没看懂主楼和我的回复,所以一直驴唇不对马嘴。
3. 你看了并看懂了我的回复,但认定我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狡辩和撒谎。狡辩和撒谎不是有效讨论,所以你不针对我回复给你的内容反驳,而是重申你自己的观点。

我不知道你属于哪种,不过你再回复就别扯什么我不严谨了,等你打算看或仔细看/能看懂/不觉得我在狡辩、撒谎的时候,再来扯什么严谨不严谨。
不过我就不再回复了。从你上个回复来看,你都没看或没看明白我23楼在反驳你什么,所以你才没发现自己写错了CUT数。
毕竟这次复制粘贴都浪费了我二十多分钟,我不打算在为这种事花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cyclotron 发表于 2016-1-25 22:02
我原本是真替你耳朵担心的呀,难道你以为我在攻击你?
你看看你都说了什么:
“哪里有噪音”、“没找到噪 ...

我Ctrl+F了一下,26L我似乎没说要改成对位吧

这不才是对位吗(因为很重要所以放三个)
另外cut10的噪音我不是给你图了么,事实上「う」的音收在A点并没完全结束,还往后有个淡出,也就是我画省略号的地方
正好把渐弱的whoosh盖住了
这一小段我是逐帧AB才确定的位置,音效的重心在cut9,cut10的成分不ab谁能听出来,还是你把噪音和bgm搞混了?
另外常大王那段,大概咱俩的片源又不一样了,那眨眼的所有帧(其实只有两帧)都是被蝉叫覆盖的。虽然蝉叫是淡入,但绝对能听出来。



几十秒长的bgm和蝉叫,两帧的画面,这不可能是对位,否则长音效中一个显眼呃动作都有对位的嫌疑。
当然这和cut18也没什么类比性。

至于你说的:
难道你就没想过前面观众听了那么长时间的噪声被强行提高注意力,突然声音停了,观众的注意力就完全转移到画面上的动作了吗?
你现在终于也以一个正常观众的注意力标准来审视这24个cut了,我简直泪流满面
当然,我觉得正常观众也注意不到什么「紧张消除的声音设计」、「叙述中与失真噪声建立了联系」、「镜头的并列关系」、「独白是对上一个镜头的反应」之类的东西。
我不要求观众的注意力都转移过来,因为你也没要求,谁都没要求,谁的眼睛也不支持慢速摄影。
不过至少你能以一个正常观众的注意力标准来批判我的改动,很好,请保持下去。我也承认我的改动可能不是最理想的。不过我也请你用这个标准来回过头审视一下,那些你发掘出来的密集深奥的东西,有多少可能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你还是带着情绪来回帖的。
虽然我在讨论的过程里面也有很多错误(当然要感谢你的指正),但是我发现你也在试图以一个普通观众的注意力来审视这24cut,当然是在反驳我的时候。
我的基本观点很简单:
第一,「cut2的男主在晃神」是不可能的
第二,在极端时间极少cut的情况下,发展两股并置关系情绪上升是不可能的。
这两个都是常识。
前者表现为观众质疑cut2的逻辑,后者表现为观众觉得导致男主奔跑的直接因素是见到警察。
我觉得并置的不仅是两条线,如果有第三条线,也就是对男主对加代的急切的想念而导致再上映,也不是不可能。
你看,都有死,都有警灯,欺骗与不信任引发诱拐回忆,「明明我可以救她的」在此时上升,潜意识想起加代,所以一下子穿到小学了。
逻辑上也没问题。
但是这没有用。
你一直都是用你的理论来回击我的两个观点。
只有当我具体重新改了一个场景的音效之后,你才以观众的直接感受来否定我。
换句话说,我的两个质疑,你是不能以观众的立场来回应的。
你可以说我有不同见解,这个地方可以有另一种解释,这无所谓。
你说我耳朵不好使,这也无所谓。
但是记住,不要觉得拉片是万能的
不要以为会有监督费了大力气植入了一堆设计,结果这些设计还特别隐蔽,特别短暂,和其他设计重合,而且观众根本看不出来;
更不要以为自己就能靠拉片找到这些设计,然后说监督水平有问题,说观众没看明白,并试图解决争论。
虽然伊藤智彦整体水平一般,但是这段戏,既然观众觉得没问题,那就是没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00: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8楼ganeid于2016-01-26 00:02发表的  :
引用:cyclotron 发表于 2016-1-25 22:02我原本是真替你耳朵担心的呀,难道你以......

@ganeid
我明白了,你和我肯定不是一个地球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
你ctrl+f都没发现你自己20楼说了cut18 whoosh不对位,扯了好几楼不明白我在反驳你什么;
你没发现我前面说cut10看不出来,后面表示因为你写错镜头数所以我才理解错了,以及我后面都已经同意你对cut10的观点了。对自己有利的部分你都能看漏;
我根本就没讲眨眼和蝉叫与对位有什么关系,以及我也没说过没有蝉叫。我说的是音乐消失后喵帕斯哭的演技。你显然看了我对这段的分析,从截图来看片子你也看了,所以除了我们两个所处的世界语法、语汇完全不同以外,我真想不出你到底怎么会理解偏差这么多。
我两次和你摆明了说你在自说自话,你竟然一次都没看见,或者至少一次都没针对这段回复我,这已经超出我的理解能力了。

我真·真真真真的不会再回复啦!骗你是小狗

----发送自 Xiaomi Redmi Note 2,Android 5.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4-5-29 06:06 , Processed in 0.423824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