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ge1st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闪雷可达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3年,做一个1年看完100本书的读书打卡挑战(12.17号完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跟一个:
[1/50]《快速阅读术》
提前看到了他的读书方法,用他的方法40分钟读完了他的书,
1.适用对象:a.商业畅销书;b.逻辑性不强信息较为零散的;c.非故事类
2好读书不求甚解,观全貌不拘小节。
3.遗忘。
4.把剩下的,能自动留在记忆里的信息写下来。 我认为阅读追求数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需要速读的书和需要字斟句酌的书形成合适的搭配会更有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23-1-28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stt 于 2023-1-28 15:36 编辑

[2/50]《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1.什么是刻意练习?
有意识有反馈的练习,区别于无自我审视的“埋头苦练”。
2.刻意练习作用
形成和改进对象的心理表征。
  2.1什么是心理表征
  比喻:大脑中技能的压缩包,读写速度更快,迅速做出正确判断。
  比如:新手开车和熟手开车,大脑感受不同,新手会刹车、给油会经过思考。
3.如何进行刻意联系
  a.寻找当前阶段合适老师,提供反馈、更正,布置联系任务。跨越阶段即更换更高阶段老师。
  b.无法请老师情况:Focus、Feedback、Fix it.
4.如何保持动机
a.强化前进理由
b.弱化阻力、排除干扰
5.关于一万小时法则和天才
a.一万小时法则错误,成为顶尖的时间视具体技能而定。
b.除某些体育项目,智商或天才只在初期占有优势,长期来看练习时间与质量其决定性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3-2-6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3/50]《your brain at work》
核心:
-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全书的基石,作者将其比作大脑的导演,在不同领域元认知也叫做正念**Mindfulness**或者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元认知是关于思考的思考,在意识发生之前,元认知就会意识到意识即将发生。
- 元认知觉醒时可以抑制默认网络,后者可以比作大脑的自动导航模式,占据人生中绝大多数时间。
- 锻炼元认知的方法是进行正念练习,它可增加大脑皮质厚度。习惯自我觉察后,本书的其他章节才有效。

重点:
1. 精力充沛时优先做最消耗能量的事(要事第一)。
2. 根据用脑类型分配工作时间。
3. 简化任务,先构造轮廓,后填充细节。
4. 概括重点简化信息、过量信息分组处理。
5. 人脑一次只能专注一件事,做困难事情前先清空思绪。
6. 适当压力和期待分泌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控制在“甜蜜点”以进入心流。
7. 洞察(灵感)与潜意识有关,洞察需要关闭前额叶皮质,ARIA模型帮助提高洞察。
8. 负面情绪的方法:
        1. 情绪较弱时:标记情绪、叙述情绪。
        2. 情绪较强时:a.重新诠释;b.对评价重新排序;c.正常化;d.重新定位。
9.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协力合作、化敌为友。
10. SCRAF模型可帮助认知自我情绪和处理人际中大脑重视的主要奖励与威胁,帮助对象产生接近反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3-2-15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4/50]《无人生还》
虚构类书没什么好说的,阿婆这部1939年的作品开创了暴风雪山庄模式、全员死亡模式、童谣杀人模式的先河。小说重视对氛围悬疑的营造,对于推理的游戏的比重相对较少。由于我很少看侦探小说,看起来还是很愉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2-15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5/50]《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推荐:4星
总结:1. 本书是伯特192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写下的博士论文,也是科学思想史上的不朽名作。
2. 本书主要通过回顾自哥白尼和开普勒开始到牛顿结束的近代物理学发展期间,关键人物和社会对应的思想史变化。即,当时的人们是继续怎样的世界观和哲学观看待当时的先进思想。
3. 他们会受到社会压力、宗教兴趣、思维惯性的影响,人类的思想史是一部慢慢演进的历史而非某个人横空出世便可以一朝换新天的。
4. 作者在结束对牛顿的形而上学的分析后认为:由于牛顿在科学上的丰功伟绩,使得他的许多未经过批判和证实的形而上学的思想进入了近代社会,并持续对后人产生着影响。在最后,作者着重提出了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心灵哲学的观念。



----

一行采集:
核心:哲学家现在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否直接源于那种对某些重要预设不加批判的接受

- 假如当代的经验主义者活在16实际,他们一定会一马当先去嘲弄哥白尼。
- 哥白尼只能主张他的观念使天文学有了一种更简单和谐的数学秩序。
- 伽利略投靠了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学说:
        - 第一性是绝对的、客观的、不变的和数学的东西
        - 第二性是意见和错觉的领域
- 伽利略的大多数思想是实证的,但并不从一而终,笛卡尔和牛顿继续发展
- 笛卡尔人物,质量、力这些概念都只是数学的量纲,在那个时候,物理和数学并没有形成现在的分类边界
- 广延性是指物质会占据空间的属性。
- 笛卡尔创建了二元学说,认为世界分为广延实体和精神实体,用是否可以数学处理来划分界限。
- 笛卡尔认为数学是解开自然奥秘的钥匙。
- 所有具有广延性的事物,不是凭借感觉和想象存在的是广延实体,可以用数学处理。
- 所有凭借大脑欺骗存在的气味、颜色属于思想实体,不可以用数学处理。
- 霍布斯反对笛卡尔的二元学说。
- 霍布斯认为不存在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意向”、“气味”、“颜色”大脑产生的幻觉,也只是一个名词。
- 霍布斯把唯物论和唯名论结合起来,形成了被近代接受的因果性学说。
- 摩尔追随笛卡尔和伽利略。
- 摩尔认为世界充满“自然精气"、"空间就是上帝本身"
- 巴罗认为重力、力、时间都可以作为几何量来处理,因此应该认为某种意义有广延。
- 巴罗认为数学是度量的量,时间是绝对意义的量且不依赖于一切度量。观点对牛顿造成重要影响。
- 吉尔伯特是磁学之父、波义尔是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前者认为磁铁是某种精神力量形成的超距作用,后者认为以太精力用来把热传输到心脏和血液
- 波义尔带来了实证主义,他提倡大量观察现象,不要急于提出理论和体系。
- 和前期的波义尔不同,后期他认为上帝只是创造宇宙,拨动开关,之后则不再负责维持系统稳定。
- 牛顿在科学发现和表述上是天才,作为哲学家却是前后不一甚至二流的。
- 牛顿鲜明的反对使用假说对自然进行解释,支持实验归纳和直接洞察。
- 伽利略从前任继承了太多偏见,笛卡尔的数学形而上学更加有核心和支配性,波义尔深信世界要从神学来解释。牛顿愿意承认意外性,坚决否认假说。“重力的本质是未知的”。但是针对时间和空间,牛顿并未从一而终,比如以太学说。
- 牛顿的科学只包括阐述自然的数学行为方式,这样科学就变成了关于物理世界的绝对确定的真理体系。
- 科学是对自然进程的数学表述。
- 上两条是牛顿的形而上学。
- 牛顿的神学观念使牛顿相信,科学世界并非全部世界。
- 要避免形而上学,只有一言不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3-2-20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6/50]《明室》
推荐:5星
从《恋人絮语》开始,我对罗兰巴特一直有很深的感情,本书也丝毫不让人失望。本书的背景是巴特丧母之后,面对一张母亲生前的照片,陷入思绪,思考摄影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激起人类的情感。
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介绍了巴特使用现象学的方法逐步分析摄影行为,目的是找出一张好照片是如何抓住人的眼球,捕捉到了两种元素:“STUDIUM” 意趣(专注)和“PUNCTUM” 刺点。
下半更加深入的讨论了这两种元素,并且通过对母亲过去的描述——一位年迈母亲儿童时代的照片,深化了“PUNCTUM”的含义——时间的流逝本身就是“PUNCTUM”。罗兰巴特的文字温柔,舒适,真诚,亲切,将残忍的真相娓娓道来:一张照片之所以算是好照片,是因为它能让我们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3-2-20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7/50]《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推荐:3星
与本书获得的荣誉相比,内容名过其实。

通过舍弃不需要的物品,能够发现真正重要的事物。而唯一决定物品是否留下的唯一标准是聆听内心的声音,它是否让你感到心动。很有趣的一种想法,但是阅读过程中日本人的万物有灵的思想有些矫揉造作,阅读体验非常别扭。

所有的衣服和物品都以直立方式收纳非常有效,无视动线的收纳整理法则很难让人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3-3-14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闪雷可达鸭 发表于 2023-3-13 14:33
读完夏目漱石的《心》 林少华 译版
一部探究人物心理的小说,很有日本私小说的特点。
主角作为一个待毕业 ...

[8/50]《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推荐:4星
本书是一本基于真实事件和部分想象的小说。讲述了4个故事:
- 弗里茨·哈伯:一面发明化学武器,是杀死上百万人的刽子手;另一方面创造固氮工艺,是拯救数十亿人的救世主
- 卡尔·史瓦西发现史瓦西奇点和爱因斯坦方程第一个解
- 望月新一和格罗滕迪克关于ABC猜想的故事和数学研究方法的造成的“入魔”
- 海森堡、路易·德布罗意、薛定谔关于量子理论根源的争论

领域涉及到了化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每一个故事都是当代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人都有共同的特点:热情、专注。
似乎南美的作家都会有这样,试图寻找真实和想象的一个平衡点,来创造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的文笔很好,很现代。每一个故事都像是能够获得普利策奖的新闻报道,读起来很像属于21世纪读者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我比较介意的一点既是本书的亮点也是缺点:作者总是有意无意的暗示天才们的洞见是某种神明的赠与,或者是存在某种神秘力量让人类无法理解世界。由于小说存在虚构成分,再加以本身基于真实事件,这种真假难辨会让人产生一种眩晕的感觉。

摘录:
他们的突破太决绝了,照他们的讲法,物理学要关心的已经不该是现实了,而是关于现实我们可以说些什么。

物理学家,就像诗人一样,要做的不是去描述这个世界上的事实,而是创造隐喻,创造思维上的联系,仅此而已。 以前是每个果都对应着一个因,而现如今,只剩下一堆概率。

如今我们可以把原子掰碎,让第一束光闪瞎我们的眼睛,我们可以预言宇宙的终结,用的只是几个神秘的方程、图形或符号,普通人是不懂的,尽管它们左右着我们每一寸的生活。然而还不仅仅是普通人,连科学家自己都不再理解这个世界了。打个比方,就说量子力学吧,人类皇冠上的明珠,我们发明的所有物理理论中最精确、最美丽、涵盖面最广的一个。互联网背后有它,手机霸权的背后也有它,它许诺的是只有神的智慧才能比拟的算力,它已经让我们的世界改头换面到了一个认不出来的地方。我们知道怎么用它,它完美地运转着,通过某种奇迹,然而,这个星球上没有一个人,不管活人死人,真正明白它的原理,人脑无法应对其中的矛盾和悖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3-3-14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9/50]《西西弗神话》
推荐:5星
加缪的比喻之精妙,洞悉之深刻,遣词之精准让人大呼过瘾。

这本书是加缪提出自己明确哲学思想的作品,也是他反抗虚无主义和绝望主义的宣言。他试图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如果人生没有意义,那么人是否应该自杀?他否定了自杀这种逃避方式,并提出了三种可能的态度:反叛、自由和激情。 他认为,在荒诞世界中生活并不等于放弃生活,而是要用全身心去体验生活,并用创造性地行动去改变世界。

这本书对于现代人来说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苦难时不要放弃希望和信念,并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快乐和价值。它也告诉我们,在荒诞世界中保持清醒意识并不容易,但却是必要的。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境况,才能够真正地反抗和超越它。

西西弗神话读毕,我决心义无反顾的生活。
一行采集:
-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自杀
- 荒诞诞生于:人类的呼唤和世界的非理性之间的对峙。
- 荒诞的感觉造就了荒诞的概念
- 荒诞一词必须有两个对象对立才能成立
- 精神的荒诞是精神和世界的对立
- 荒诞之人,唯一已知是荒诞,唯一问题是如何走出或是否自杀。
- 一个人若是意识到荒诞的存在,便从此再也无法摆脱它。
- 问题是那些从理性主义批判出发,意识到荒诞氛围的人是如何走向结果的。
- 所有存在主义给出的方案都是逃离。
- 哲学意义的自杀是存在主义的态度。
- 我想知道的是,是否有了我理解的,而且仅仅依靠我理解的东西,我就能够生活下去。
- 推理的过程在于,从一种世界的无意义论出发,澄清精神的方法,从而为世界找寻到一种意义和深度。
- 知道我们能否义无反顾的生活,这是我感兴趣的全部所在。
- 如果我接受,我的自由只有相对于它受限的命运而言才是有意义的,那么我应该说,真正重要的并不处在于如何过的更好,而在于**尽可能地去经历**:
        - 尽可能多的面对世界
        - 迈向尽可能多的经验:经验的量不取决于年龄,而是自己本身。打开感官,尽可能的感受
- 荒诞与它所包含的生命的增益并不取决于人的意愿,而是取决于它的对立面,即死亡。
- 活着,就是经历荒诞。而经历荒诞,首先就是要直视它。
- 唐璜——不相信事物的深层意义,这是荒诞之人的特有属性。
- 对于爱情,我所认知到的,就只是将我和某一个人联系在一起的,混杂了欲望、温情和智慧的东西。
- 总有一天,我们必须在静观与选择中做出选择。这就是成长为人。这也是及其可怕的一种痛苦。但是对于一颗骄傲的心而言,是没有中间道路的。
- 要么与时间共存,随着它一起死去,要么摆脱它,寻求更伟大的生活。
- 我们觉得清醒的人才可以被称得上阳刚,力量不应该脱离清醒。
- 对荒诞之人来说,问题不是要解释和解决,而是体验和描绘。一切都始于清醒的冷漠。
- 艺术作品诞生于智慧放弃引导具体事物之时,它标志着肉身的胜利。  
- 一个人,往往不是靠他所说的东西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更是通过他不说的东西。
- 世界仍然在继续,人是它唯一的主人。束缚人的,是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
- “人们捏造出上帝的存在,就是为了不自杀。这是对迄今为止的历史的简述。”
- 尽管历经考验,我与日俱增的年龄和我灵魂的高贵仍然让我觉得,一切均好。
- 同样,荒诞之人,当他静静欣赏自己所受的折磨时,足以使一切神像缄默不语。
- 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精华摘录:
1. 有时候,布景会坍塌。起床,乘电车,在办公室或工厂干四小时,吃饭,乘电车,再干四小时,吃饭,睡觉,而且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和星期六,全是同样的节奏,大部分时间里,这条路走得相当顺畅。不过有一天,突然萌生“为什么”的疑问,在这种带有惊讶色彩的厌倦中,一切就开始了。“开始了”,这很关键。一种机械生活的行止,到头来就是厌倦,但是厌倦也同时开启了意识的活动。厌倦唤醒了意识,并且挑起了一系列状况。一系列状况就是不自觉地回顾生活链条,换言之,这是最终的觉醒。随着时间的推移,觉醒到一定程度,便有了后果:自杀或者复萌故态。厌倦本身,有其令人作呕的成分。可是在这里,我应得出结论:厌倦是有益的。因为,一切都始于意识,只有通过意识才有价值。这些见解毫不独特,但是显而易见:用在一时就足够了,正好可以粗略地辨识荒诞的根源。简单的“思虑”是一切的初始。

2. 雅斯贝尔斯能提供给我们一个典型事例,将这种论证姿态一直推导到漫画化的程度,余下的就会变得更为清楚。没人在意他无力实现超验性,也无法探测体验的深度,但意识到这个世界被失败搅得天翻地覆。他还要进取吗,或者甚少,从这种失败中得出结论吧?他没有带来任何新意。他在体验中毫无发现,只是承认自己的无可奈何,没有一点机会引出令人满意的原则。然而,他不经证实,就单凭自己来说,一股脑儿肯定了超验性、经验的存在和人生的超人意义,他写道:“失败不是超越了一切解释和一切可能的说明,并非表现虚无,而是超验性的存在吗!”这种存在,从人类信念的一种盲目行为,突然就解释了一切,还下了定义,称为“一般与特殊的难以设想的统一”。就这样,荒诞变成了神(就这个词的广义而言),而理解世界的这种无能为力,也变成了照亮万物的存在。在逻辑上,根本就引不出这种推理,我可以称之为跳跃。

3. 谈自杀之前,先得了解,人生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一过。在这里似乎正相反:人生正因为没有意义,就更值得一过。人生经历一种体验,遭遇一种命运,就是完全接受。然而,知道这命运是荒诞的,人就不会去经历了,除非自己千方百计,要把意识认清的这种荒诞保持在面前。否定荒诞赖以生存的对立项中的一项,就是逃避荒诞。取缔有意识的反抗,也就是回避问题。

4. “不”,征服者说,“你可别以为,爱上行动必须忘记思考。恰恰相反,我可以非常明确地定义我的信仰。因为我竭尽全力去信仰它,我能够明确、清晰地去看待它。那些人说,’啊,这个啊,我太了解了,以至于无法表达‘,这种话非常值得怀疑。如果他们不能够表达,要么是因为他们并不太了解,要么是因为他们太懒了,了解只流于表面 ”

5. 征服者或者演员,创造者或者唐璜,可以忘却如意识不到无理性的特点,他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的操练。人特别快就习惯了。人要生活幸福,就得想法儿赚钱,一生最大的精力、最好的时光,都集中在赚钱上。幸福置于脑后,采取的手段反而成了目的。这个征服者的全部努力,也同样要偏向野心,那不过是通往一种更伟大的生活之路。

6. 而我在卡夫卡向整个世界提出激烈控诉的最后看到了他。最后,他用难以置信的判词宣告,连鼹鼠都参与希望的这个丑陋而惊人的世界无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3-8-2 20: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stt 于 2023-8-2 20:08 编辑

[10/50]《The art of impossible》 推荐:5星  ​
1.本书有些your brain at work扩充版的感觉,是极度丰富的扩充,是你咬上一口会肉汁四溅,就算试图用双手接住也会有大量滴落地面的那种丰盈。为更多的消化本书的内容,我做了一份17000词的一份笔记,但仍需常读常新。  

2.Steven Kotler 不愧为**最强畅销书作者之一。完全掌握了流量密码,绝大多数论据基于脑神经科学的内容。有别于其他畅销书,本书的信息密度很高,一个阶梯接着下一个阶梯,尝试构建出了一个抵达不可能领域的天路。  

3.我们看看本书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它们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我们要追求peak performance,人为什么会有无意义感,为什么会三分钟热情,如何增加人的内动力,如何让热情持续,为什么设定的目标无法完成,什么是勇气,勇气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所谓的学习能力又是什么,如果大幅度提高学习能力,如何快速获取几乎任何技能,什么是创造力,人如何拥有创造力。  关于peak performance,不同的人对于他有不同的称呼,有的人更倾向于说flow,另外一些人则更倾向于使用monk mode,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通过某种方式,人确实能够到底效率更高,更加忘我,忘却时间流逝的状态。

4.主观的评价:如果不是在这之后读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话,本书毫无疑问会是我目前阅读过的书中的top1。从作者的行文,用词,论据的罗列,概念的构建,观点的堆积,处处闪耀着知识的光辉,让人信服。当然本书也存在问题:作者本身缺少足够的权威背书,刚开始在阅读时总是心存疑惑。但是本书的逻辑严密,论据详实,我相信其中的结论。否则我也不会记录超过1万7千个词的笔记了。

  5.最后聊聊关于英语学习的问题,有人说学习英语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如今我深以为然。我之所以会阅读英文原文,是因为本书没有出版社引进,民间翻译质量相当糟糕。而我的英文水平也称不上好,读起来终归是磕磕盼盼,加上笔记最后花费了400个小时左右。但是很明显能够感受到,在强迫自己进行英文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自己的阅读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效果不可谓不惊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3-8-2 20: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stt 于 2023-8-2 20:08 编辑

[11/50]《道林格雷的画像》  奥斯卡王尔德是文青们的心头好,王尔德笔下的亨利勋爵的妙语连珠更是常常被他们引用。《道林格雷的画像》作为王尔德唯一一部小说,王尔德说他在书里倾注了太多的自我,是他本人的写照。  
坦率说,文学作品对我而言总是很难懂,这是我不喜欢文学的原因。阅读完本书我很难说自己有任何收获,如果说获得了什么观点不过参考文学批评拾人牙慧而已。  

大多数关于本书唯美主义的讨论我没有任何兴趣,相对感兴趣的是关于道林格雷的两个隐喻:

1.相对浅层的是:人如果生活在没有后果的世界中会怎样。
2.相对现实主义的讨论是:食利阶级(rentier class)是否是道的。  先谈谈第一点,主人公道林格雷外貌不会衰老,引诱人堕落不会被惩罚,杀人不会被发现。作者试图斩断这方面的因果,来向我们展示人性的某种脆弱之处。他犯了罪,但他无从消解。最后道林即使害怕,依然渴望受到惩罚,以一种荒唐的方式自取灭亡。  
关于第二点,作者展现了食利阶级的某种道德。食利阶级从其英文词根可以看出来,是依靠租金或者资产利息生活的人。他们从日起到日落都有仆人服侍,每天穿梭于各种猎场,沙龙,牌局,俱乐部。这样无所事事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吗? 亨利勋爵说:“道林,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可怕的事情——无聊。只有这一种罪是我们得不到宽恕的。”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忙于派遣各种各样的无聊。  他们代表了食利阶级的自我灭亡的寓言。而食利阶级确是过去人类社会绝大多数时间里面存在的统治者,他们以皇帝、贵族、大地主阶级为主,所有的劳动者都为他们工作,他们只需要存在便可坐享其成。  18世纪的大革命消除了绝大多数的食利阶级,随后百年日趋完善的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席卷世界,和其“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息息相关。但是随着分配不公导致的新资产阶级膨胀并开始成为能够统治剩下所有人的食利阶级的时候,其自身也将面临巨大的危机。因而我们可以说食利阶级是不道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3-8-2 20: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stt 于 2023-8-2 20:09 编辑

[12/50]《原子习惯》 推荐:四星半  
本书的最大意义在于提出了习惯的养成来自于身份认同这个概念。也就是,我现在是什么样的人,是因为我认为我是这样的人。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爱运动的人,那久而久之你就会慢慢成为一个爱运动的人;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真的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  

重点是,你真的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那么当你暂时还不这么认为的时候怎么办?  

作者的答案是,投票。
什么是投票?就是在面临每一次选择的时候,都把尽量把票投给你真正想成为的人。每一次投票都是一次自我认同的强化,当一个行为重复的足够多以后,你当然就抵达了你想到达的地方——未来的我由现在的我一票一票投出来。  
基于这个核心思想,作者提出我们的习惯是由 提示、 渴望、 回应、 奖赏四个阶段组成的cycle,并针对这四个阶段提出了一套有体系的方法论和工具。  
这本书是提出的洞见非常有趣,习惯和身份认同的观点我也深以为然,在我自己的经历之中可以找到非常多符合的案例,作者提出的方法论同样值得一试。

但这本书受题材的局限性没有对一些个人提升以外的议题展开讨论,比如“被动且无意识的重复产生所身份认同是否会抹杀个性”、”社会环境或宗教因素会多大程度上的影响身份认同“、”我们如何绑架他人的身份认同或者我们如何得知自己的身份认同正在遭受绑架“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3-8-2 20: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2/50]《原子习惯》 推荐:四星半  本书的最大意义在于提出了习惯的养成来自于身份认同这个概念。也就是,我现在是什么样的人,是因为我认为我是这样的人。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爱运动的人,那久而久之你就会慢慢成为一个爱运动的人;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真的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  重点是,你真的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那么当你暂时还不这么认为的时候怎么办?  作者的答案是,投票。什么是投票?就是在面临每一次选择的时候,都把尽量把票投给你真正想成为的人。每一次投票都是一次自我认同的强化,当一个行为重复的足够多以后,你当然就抵达了你想到达的地方——未来的我由现在的我一票一票投出来。  基于这个核心思想,作者提出我们的习惯是由 提示、 渴望、 回应、 奖赏四个阶段组成的cycle,并针对这四个阶段提出了一套有体系的方法论和工具。  这本书是提出的洞见非常有趣,习惯和身份认同的观点我也深以为然,在我自己的经历之中可以找到非常多符合的案例,作者提出的方法论同样值得一试。但这本书受题材的局限性没有对一些个人提升以外的议题展开讨论,比如“被动且无意识的重复产生所身份认同是否会抹杀个性”、”社会环境或宗教因素会多大程度上的影响身份认同“、”我们如何绑架他人的身份认同或者我们如何得知自己的身份认同正在遭受绑架“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3-9-1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13/50]《银河帝国:基地》
推荐:4星

《基地》是阿西莫夫的代表作,也是他著名的“基地系列”的开篇之作。这本书由五个短篇故事组成,讲述了在银河帝国走向衰亡的危机时期,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利用数学模型预测了未来三万年的历史走向,并设立了两个“基地”来保存人类文明的精华,以缩短黑暗时代的长度。书中展示了基地在面对各种外部威胁和内部变化时,如何运用谢顿计划中的心理史学原理来化解危机,实现历史的必然性。

我认为阿西莫夫展现的心理史学的概念有历史决定论中“历史必然性”概念成分,但是更加玄幻,他想象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预测人类历史的走向,但是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由于本书全书都构建在心理史学的基础上,这样放大了我对于这种观念的不适。

我曾经在科幻导论中了解过一个观念:西方科幻的核心都是宗教。如果放到本书来说的话,更像是一部宗教史:谢顿博士对应最早的先知,银河帝国边陲各国对应希腊各国,塞佛·哈定则对应罗马教皇,侯伯·马洛则更像大航海时期的葡萄牙国王。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科幻与历史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宏大而精彩的银河史诗,小说的悬念和转折设置的很好,读起来非常有趣。尽管受限于时代因素,某些环节描写略显单薄,但是任何人都能从中找到后代的科幻作品从本作中获取的各种灵感,其开创性本身足以使其成为伟大的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3-9-1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14/50]《被讨厌的勇气》
推荐:5星

这本书将书名改成《阿德勒心理学—入门到实践》会更加贴切,但是显然销量不会像现在这么畅销。

本书的形式像是21实际的柏拉图会饮篇,讲的是阿德勒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心理学思想。

按照罗蒂的《偶然、反讽与团结》中的观点,一个反讽主义者对世界的认知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更新自己“终极语汇”的过程,那么这本书里面的终极语汇有哪些呢?

显然本书的主题远不止于标题那么简单,其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人生的幸福和痛苦不取决于外部的原因,而取决于内部的目的。
终极语汇:
1. Growth mindset
2.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3. 课题分离
4. 共同体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3-9-1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15/50]《童年的终结》
推荐:四星
本书是阿瑟·克拉克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克拉克对科学和技术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同样是作为描述外星人入侵的主题,《童年的终结》相较于《三体》展现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想象场景。但是克拉克的显然更着重科幻的幻,甚至认为其主要就是一个奇幻故事也不为过。

这本书展示了人类文明在外星干预下的变化,超主以一种神秘而强大的方式控制了地球,消除了战争、饥荒、疾病等一切灾难,使人类享受了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然而,这种平静也带来了颓废和停滞,人类失去了探索和创造的动力,甚至对超主的真实面貌和目的也不再好奇。

在故事的设计上,克拉克将外星人的形象与传统的魔鬼或撒旦相对应,但又赋予了他们善良和智慧的特征,他们不是来摧毁人类,而是来引导人类进入一个新的生命阶段。这种对比和冲突,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神秘感,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善恶、救赎、牺牲等主题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3-9-1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16/50]《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推荐:超五星

很难形容我有多喜欢这本书,我能说的只有它等同甚至超过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在我心中的地位。

我至今仍不相信会有一本书能让人彻底改变焕然一新,但我认为,每本书都能对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使人稍稍偏离原有的人生轨迹。在茫茫多的书海中,《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下称《Zen》)必定是其中更容易产生影响的那一本。我认为这本书适合读完再读,再读,再读,就像虔诚的信徒阅读圣经或者古兰经那样。

本书主要探讨了这么几个主题:古典思维和浪漫思维、良质、如何破除物我的二元对立、如何融合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如何避免工作中出现被“卡住"的情况、进取心等问题,通过一场伟大的肖陶阔,在一场横贯美国东西岸的旅程中一层一层的递进,娓娓道来。

在《童年的终结》中,克拉克说我们文化的一大问题是艺术和科学的分野。会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于良质(quality)的缺失,这个主题是本书核心中的核心。关于良质,作者说:
>要让我们这种背景的人了解纯粹的良质,用最简洁的语言形容就是,良质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

我一直有一种感觉,生活就是一场修行。但是一直无法清晰地表达出这场修行究竟是什么。本书阅读之后,我更很清楚其定义,生活的修行就是强化对良质地觉察,深入与良质的共存和感知。

回顾近些年阅读的书籍如:《薄伽梵歌》、《the brain at work》、《西西弗神话》、《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This is water》、《the art of impossible》最终殊途同归,他们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我当以何形式存在?这个问题在《Zen》中得到了最令人满意的解答。《Zen》对现今的理性世界发起强烈的攻击,但并非否认理性的重要性,但是认为它走得太过了,这让我也重新审视理性在生活中的地位,是否真的至高无上?

我想再聊聊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中所谈论的“终极语汇”的话题,任何增加终极语汇的问题都是本书所说的亚里士多德形式与本质,作者显然对此持强烈地否定态度,但我觉得大可不必如此,毕竟我们如今的整个文明都是建立在这种方式之上的,但是“卓越”的概念(或许概念这个词用得并不恰当)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确实更加值得关注。

最后聊聊关于进取心的话题,我对其的理解就是,我们如何成为这个世界的一个局部低熵源,而不是一坨极大熵的粒子团。关键点就是时刻保持进取心,这里说的进取心是什么呢?作者是这么描述的:
>希腊人称之为热忱。一个具有进取心的人,不会闲散得无事可做,在一旁忧心忡忡地焦虑。相反,他总是站在自我意识的火车头前,一发现有什么出现, 必然立刻迎上前去,这就是进取心。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安静当中,真正看见、听见、感受到真实的宇宙,而不是一些八股的思想,他必然会充满了进取心。进取心不是某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关于这个话题,在我之后所阅读的《复杂》这本书中,有着以科学视角进行的探讨,但其实在《Zen》中,作者已经通过一种充满了良质的方式将这个道理呈现出来而无需借助复杂性科学这样的工具,这也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沪ICP备13020230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GMT+8, 2024-5-3 03:57 , Processed in 0.022984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