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ge1st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69|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欢乐] “爱具体的人”是否已经成为微博集美集帅时尚单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28 00: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罪与罚》是不看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看不懂的,只有复读几句微博上口口相传、二次反刍,脱离上下文语境的名人名言,才能显示出自己那与世俗不同的高深见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24-4-28 00: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这句话我读了原作还是理解不到,希望有句解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4-4-28 00: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4-4-28 00: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就是说不要为了打拳攻击辱骂别的意见不同的女性网友是婚驴/伥鬼/精神男人。微博上好多女的,把女拳当成一个占据道德高地的手段,随意辱骂其他女性,还打着让女性觉醒的口号,标题这句话就是这个时候用来对线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4-28 00:29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我没读过,我乱比比
其次,我猜是说"爱人类"是一种空洞,你说你爱人类,但你甚至不知道人类是什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说的"爱人类"是不是只是一种刻奇
极端一点,某人声称自己爱人类,但对于人类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厌恶至极,那么他爱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人类"的组成除了一个个具体的人外还能有什么东西,还是说他爱的那个"人类"已经脱离了实体人类,是某种自在的神秘亚空间投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4-28 00:34 | 只看该作者
害,原来只是行使统计规律(打拳甚至都不算统计规律)不对个体负责的豁免权
整盘饺子就为了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4-28 00:40 | 只看该作者
Hydro 发表于 2024-4-28 00:29
首先,我没读过,我乱比比
其次,我猜是说"爱人类"是一种空洞,你说你爱人类,但你甚至不知道人类是 ...

人类种群的繁衍,再本质一点就是老本行孝敬dna,这类人我直接建议把人类全套基因码刻在惰性物质上,星际时代也不必费力发展科技整戴森球养活活人,找个潮汐力小的黑洞把上面的惰性物质硬盘一扔,直达宇宙终结最速通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4-28 00:41 | 只看该作者
一般这种人还是"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4-28 00: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Hydro 发表于 2024-4-28 00:29
首先,我没读过,我乱比比
其次,我猜是说"爱人类"是一种空洞,你说你爱人类,但你甚至不知道人类是 ...

……就像ml仙人的应许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4-28 00:53 | 只看该作者
没看过原作,根据字面的理解是不要把人简单归结给抽象的概念/群体集合,而要认识到人的复杂性,具体人具体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4-28 00:55 | 只看该作者
有无文学大手子说说这句话和楼主提到的两本书有什么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4-28 00:57 | 只看该作者
Dpeey 发表于 2024-4-28 00:49
……就像ml仙人的应许之地?

不知道,就跟我之前说的,我没读过原著
得蹲个真的读过的人来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4-28 01:00 | 只看该作者
基督教可以说是最喜欢讲爱的宗教之一了
然而就是这样的宗教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人,口口声声神爱世人但是实际行动上从来都是要求他人回报神明的爱护而不是遵循神明的教诲去爱护别人
这种行为实质上也就是拿并不存在的大爱去压制别人真实的小爱,也因此两者之间产生了冲突,使得有人只爱理想只爱神明只爱信条但偏偏不爱眼前的人

而这种现象不只基督教里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4-28 01: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yanz 于 2024-4-28 01:18 编辑

贴一下原文,陀的书得了解点宗教,比如东正教,圣愚那一堆玩意儿才好理解,其实更建议看原文,第二卷第四章
问题是这个
“是的,但在这样的生活中我能熬多久呢?”女地主热切和近乎狂乱地继续说,“这是最主要的问题!这是最使我苦恼的一个问题。我闭上眼睛,自己问自己:你在这条道路上能长期坚持吗?如果你给一个病人清洗脓疮,他不是马上向你表示感激,相反,还变着法儿折磨你,不赏识、不理会你仁爱为怀的服务精神,冲你大叫大嚷,粗暴地要这要那,甚至向某一位上司告状(这在忍受着巨大痛苦的病人身上是屡见不鲜的),—那怎么办?你的爱还维持得下去维持不下去?于是,您知道不,我胆战心惊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说有什么会使我切切实实爱人类的一片热忱变得冰冷的话,唯一的可能就是别人毫无感恩之心。总之,我是施恩图报的,我要求立刻得到报答,也就是得到赞许和以爱还爱。否则我没法爱任何人!”
她处在阵发性的亢奋之中,十分真诚地鞭挞着自己。完了以后,她望着长老,坚定的目光不无挑战的意味。
“这跟一位医生跟我谈过的情形一模一样,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长老说,“他已经上了年纪,是位无可争辩的有识之士。他说得也像您一样坦率,虽然用了开玩笑的口吻,但那是辛酸的玩笑。他说:‘我爱人类,但我对自己实在大惑不解: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是不爱具体的人,即一个一个的人。我在梦想中常常满怀激情打算为人类献身,而且一旦有此必要,或许为了人们我真的敢于走向十字架;然而,我根据经验知道,要我跟什么人共处一室,我连两天也待不住。任何人只要在离我很近的地方,他的个性就会压迫我的自尊心,妨碍我的自由。不出一昼夜,即便是最好的人也能令我憎恨:我会憎恨某甲进餐时间太长;我会憎恨某乙患感冒,不停地擤鼻涕。别人只要稍稍碰我一下,我就会视为仇敌。可事情偏偏总是这样子:我对具体的人越是憎恨,我对整个人类的爱便越是炽烈。’”

代表宗教的长老给出的答案是这个
很抱歉,我不能对您说什么动听的话,因为与梦想中的爱比较起来,切实的爱是一件严酷和令人生畏的事情。梦想中的爱图的是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渴望做出人人注目的壮举。怀着这样的梦想确实连命也舍得,只要这过程不持续很久,而是像在舞台上那样快快结束,只要人人都瞧着他表示赞许。切实的爱则需要工作和毅力,对于某些人来说兴许还是一门学问。但我可以预言,一旦您惊恐地发现,尽管您作了一切努力,您非但没有向目标靠近,反而像是离得更远了,—恰恰在那个时刻,我可以向您预言,您将一下子达到目的,并将在自己的上方清楚地看到上帝神奇的力量,他一直在爱护您,一直在冥冥中指导您的行动。恕我不能继续奉陪了,有人还在等我。再见。”

评分

参与人数 2战斗力 +2 收起 理由
保罗赫伯特 + 1 好评加鹅
Hydro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4-4-28 01: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yanz 于 2024-4-28 01:39 编辑

再补一下,陀的原文应该没有的这两句话的,也不像他会写出的
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本身,胜于爱生活的意义

出处应该是这个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2506123 (链接观点每个人理解都有区别)里面提到的节目。

前半部分化用我上一楼提到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第二卷 不该举行的聚会 第四章 一位信仰不坚定的女士,后半部分化用  第五卷 正与反 第三章 兄弟间相互了解
“鱼汤来了,好好吃吧。这儿的鱼汤做得不错,很有名气。我想到欧洲去,阿辽沙,直接从此地出发;我知道自己只是走向坟场,但那是最昂贵的坟场,如此而已!长眠在那里的死人也出类拔萃,他们坟上的每一块墓碑铭文都要道及轰轰烈烈的生平,道及死者生前如何笃信其伟业、其真理、其奋斗、其科学,我预先知道自己将跪倒在地亲吻这些碑石并为之落泪,—与此同时我的整个心灵确信,这一切很久以来仅仅是坟场而已。倒不是由于绝望而落泪,无非因为洒在坟上的眼泪能使我感到幸福。我将陶醉于自己的感动之中。我爱黏糊糊的春叶和蓝天,如此而已!这里没有智慧可言,没有逻辑可言,这是发自五内、发自脏腑的爱,是对自己青春活力的爱。从我这番谬论中你能明白些什么不,阿辽沙?”伊万忽然笑了起来。
“太明白了,伊万。‘发自五内,发自脏腑的爱’—你说得好极了,你对生活的渴望如此强烈,我说不出有多高兴,”阿辽沙感叹道,“我认为,在世上人人都应该首先爱生活。”
“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
“一定得这样,像你所说的超越逻辑去爱,一定得超越逻辑,那时我才理解其含义。我早就朦朦胧胧地有这样的想法。你的工作已完成一半,伊万,你已取得一半成果,因为你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4-4-28 02: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otaku21126 于 2024-4-28 02:51 编辑

某些人对“爱人类”穷抬杠的手法就是说他要用粉碎性破坏生物肉体的技术手段代替人类生物机能,然后达到所谓的“爱人类”来胡搅蛮缠。

要知道,人类文明在生物物种层面上的时间是十分短暂的,所谓时至今日,人类的肉体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大的机能变动。
抛开人类文明化之后根本没有实际技术支撑、纯靠想象、性质和原始人想象萨满图腾一样的放屁吹牛逼“义体化”“脑机接口”“赛博格”等概念,人类的“爱”就是建立在用尽可能原始的方式让人这具肉体感到愉悦放松。
所谓我们看到,在人类有合成化学物质药物的当下,使用致幻、调控情绪激素来满足人类肉体的愉悦仍然不被认可为“爱”,只能拿来当做急救手段。就算是治疗抑郁症,专业医生也是对病人说服药之后仍然要以生活来愉悦自己,没有哪个精神科医疗专家说病人吃了药就可以继续贯彻黑暗人生观,再病再吃药一点事没有的。

所以要爱人类,你就让人老老实实地在生活中愉悦,对人类整体而言,那就是从原始人饥寒交迫发展到中古时代温饱再发展到现代追求温饱之上的感官愉悦,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保护人类族群不断繁衍,把危害族群的个体消灭。
个别人类个体看了人类文明用三五百年撺掇出的几个名词就摆弄上了,要他“爱人”、“爱人类”,就开始用嘴捣鼓他那电极片、手术刀、DNA、黑洞了,咋这么没出息呢?
某些晚期智人个体要是连让人类物种繁衍生息都要暗搓搓反对就赶紧学旅鼠吧,别祸害我们晚期智人全球大部落集体部落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4-4-28 02: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木水风铃 于 2024-4-28 02:20 编辑

反正国内网络上喊着爱具体的人就是为了不爱某些具体的人,或者就是为了不爱人
原义不重要

—— 来自 HUAWEI NOH-AN00, Android 12上的 S1Next-鹅版 v2.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4-4-28 02: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四顾 于 2024-4-28 02:58 编辑
ryanz 发表于 2024-4-28 01:37
再补一下,陀的原文应该没有的这两句话的,也不像他会写出的

出处应该是这个 https://zhuanlan.zhihu.com/ ...

以基督教的语境参考,此处潜藏的前提无疑是“爱你的邻人”,“具体的人”和“超越逻辑的爱”如何得自明?唯有通过上帝介入、“担保”方有可能
阿伦特指出在这两种语境下,邻人之爱都被贬低了,与奥古斯丁赋予它的重要性根本不一致。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针对邻人之爱在前两个语境中的矛盾,她尝试从基督教对人的社会性处境的独特理解中,来说明邻人为何与我自己息息相关。

“爱不过是为了自身的缘故对某物的欲求”,这是奥古斯丁对爱的首要定义,在此定义中,圣爱(charity/caritas)和贪爱(cupidity/cupiditas)的区别仅仅在于欲望的对象不同。

每个欲求都指向一个对象,人总是渴望获得他之外的某物,在欲望结构中,作为欲望的对象是从外部到我们面前的、我们本身不具有而企图占有的东西,因此,欲求,作为渴望和保有的意志,在拥有的一刻就带来了对丧失的惧怕。
……
对普罗提诺来说,这种自由可以凭借人类精神——“努斯”(nous)来实现,努斯的主要特征就是只关涉自身。他认为自由“必须不关乎行为,不关乎外物,只关乎内在活动,关乎理智,关乎德性的内视觉。”[⑩]

阿伦特批评说,这种自我遗忘和否定的最大困难是,它使基督教爱邻如己的核心命令变得不可能了。因为根据自足观念来思考的个人,必定要追求绝对孤独的理想,以及自我从所有不能控制的外物中摆脱出来的理想。“这样一种从世界当中的疏离,要比正统基督教所要求或允许的更为激进。”[11]

在此语境下阿伦特也考察了奥古斯丁对圣爱和贪爱的另外两个区分,一个是他对使用(uti)和享用(frui)的区分,另一个是爱的秩序。享用是“因其自身的缘故”(for the sake of)寻求某物,使用是“为了某个目的”(in order to)而追求,前者对某物的爱存在于对其本身的享受中,后者以之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在此区分中,人既是使用的对象,也是享用的对象,如在亲情之爱、友爱和爱情中。爱作为欲求总是面临着要么被使用、要么被享用的选择,对人类之爱是如此,对上帝之爱也是如此。但“圣爱本身最清楚地显示在‘因你自身的缘故’这一说法中。”[12]

使用/享用的结构意味着只有最高善——上帝,才是自身的本质,是自爱和享用的真正对象,邻人也服从于手段-目的的范畴,导致对邻人之爱的贬低。

人受到上帝之爱的激励去寻求绝对未来,他从绝对未来中获得了一个参照点,当它“返回”自身及世界时,原有的一切改变了意义,并从这个本质上在世界之外的、“最高善”的角度来安排和规定现存世界和世界内的事物。

从这种等级秩序出发的爱就是圣爱(caritas),混淆存在的秩序,颠倒手段和目的的爱就是贪爱(cupiditas)。 阿伦特指出,在爱的秩序中,奥古斯丁区分了“在我们之上”、“在我们近旁”和“在我们之下”的三层爱的等级。

在我们之上的‘最高善’,因其自身而被爱;而其他一切则应当为着最高善的缘故被爱。“在我们近旁”之物——我们自己、邻人和身体,作为跟我们自身直接相关的关系项,在此三重等级中处于中间位置,与我并列。


这里给出了一个“汝应当爱邻如己”的理由,因为邻人跟我居于同样的位置,他也能“享受上帝”(Deo frui)。跟我一样能跟上帝建立关系。

二 作为回返的爱

阿伦特在博士论文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在爱被定义为欲求的语境下,邻人(1)在“自足”理想中跟自我同样被舍弃;(2)在“使用-享用”结构中被贬低为手段;(3)在爱的秩序中,良序的爱无法向爱者揭示邻人是谁。

由此,她认为邻人之爱在欲求语境下的意义,跟奥古斯丁对它的重视严重不一致。在第二部分中,阿伦特并未像第一部分那样,直接从对爱的一个广为人知的定义开始,而是从“欲望之爱”展开现象学分析:欲求朝向自身之外的某物,这个向未来伸展的运动一方面造成对当下的遗忘,另一方面隐含着向过去的回返。

因为我们对所欲之善的评价,依据的是自身对幸福生活的知识,但要追求幸福,我们必须已经知道什么是幸福,因而,对欲望对象的知识必须先于拥有它的渴望。

从时间性上来说,欲望在投射到未来的同时又把人带回到“过去”——已有的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由于欲求已经证明了在现世生活中幸福的可望不可及,奥古斯丁认为幸福作为可能存在的知识,是在先于一切经验的纯粹意识中被给定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理念,而且以记忆形式预先贮藏在意识内部,保证了我们得以在未来跟它相遇的时候能认出它来。

对欲望结构的分析揭示出,我们以为欲求以及通过欲求建立的关系似乎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但事实上,欲求及其关系依赖于在先存在的对象,未来产生于过去。虽然欲望在不顾一切地追求未来的过程中常常忘记了自身的起源。

因此在此语境中,整个问题不是关于目标和我往何处去的问题,而是关于起源和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不是与欲望能力相关,而是与回忆能力相关。欲望实际上朝向一个超越的、超出尘世的未来,因为它最终建立在对一种永远幸福生活的渴望之上。

同样,鉴于记忆提交的知识必定在每个特定过去之前先以存在,它实际上就指向一个超越的、超出尘世的过去,即人类存在本身的源头。[13]


欲望指向的终结和目的——作为最高善的上帝,在此语境下显示为回忆“返回指向”(refer back to)的源头——造物主。阿伦特从人寻找自身真实存在的时间维度上,揭示出了人的生命的开端和终结的“可互换性”,恰如T.S.艾略特在《四首四重奏》中的名句所描绘的:

“我们将不停止探索/而我们所有探寻的终点/将是到达我们出发的地方/并且像生平第一遭知道这地方。”


在第二重语境中,爱是返身向后对自身起源的寻找,因而不是向欲求那样指向“期待的未来”,而是指向“回忆的过去”。由此她阐释出奥古斯丁对爱的另一个定义:爱之为回返。“奥古斯丁将唤回那些逃离我记忆之物的方式,等同于我认识的方式,以及我爱或渴求的方式。”[14]

前述的贪爱和圣爱的区别在这里显示为,在前一种情况下人返回到世界,发现他始终依赖于一个在先给定的“世界”。总想牢牢抓住这个世界;在后一种情况下返回到造物主,认识到他根本上依赖于造物主。

在第二部分的第二章,她分析指出在爱作为回返的语境下,贪爱和圣爱的区别不仅仅是爱的对象不同,而且是选择的不同。真正来说,贪爱不是一种选择,因为世界一直在那里,“爱世界”是我们意志的自然趋向,人的习性(habit),即过去养成的罪恶习惯把他往回拉,使人自然而然地转向世界,驱使这种错误转向的罪是骄傲和贪婪。

骄傲在于仅仅认识到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而没有认识到世界的创造之源,即造物主-上帝;贪婪在于受世间之物的吸引,把短暂易逝的东西当成永恒。反之,在圣爱中,人认识到他的存在完全依赖于造物主,他让自己的意志转离对世界的天然渴望,离开世界,趋向造物主-上帝,照着上帝的旨意去爱人。

不过在这里,人也不是自由地“选择”造物主,因为“只有在造物主本身给予的一种在先选择的基础上,人才能做出选择”[15],是上帝先爱人,人才可以去爱上帝,如此的选择不仅仅是一种意志行为,而是接受神圣恩典、回应恩典的行动。

作为回返的爱的概念,揭示在人的各种欲望背后,隐含着更深刻广泛的人类依赖性:既有对被造世界(created world)的依赖,还有最终的、对造物主(creator)的依赖。阿伦特除了依据基督教传统的理解,指出“爱世界”跟“爱天父”的对立之外[16],在第二卷也着重阐释了,在上帝和人的关系当中,世界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阿伦特把奥古斯丁的爱的观念揭示为欲望和回返两种概念化语境(conceptual context),体现出他的思想分别来源于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和基督教学说。在第一个概念语境中,向外的欲求最终止息于自足,而只有上帝才是真正自足的。

在此概念下,爱上帝要求我们爱邻人,邻人之爱是“为上帝的缘故”。但阿伦特对此回答并不满意,认为这种爱并不能向我揭示邻人的存在,我给予他的爱是一种秩序预先决定的,与此人自身的独特性无关,也与我们跟邻人的具体相遇无关。对于“谁是我的邻人”问题,奥古斯丁的回答是:“每个人”。

这意味着每个人类成员都同样接近,每个人都跟所有其他成员一样分享最一般的人性。换言之,爱上帝的人怀着庄严冷漠的爱去爱他的邻舍,并不关心后者是谁或是何人的问题。

爱作为回返的概念显然比前者更有基督教色彩,反映出人作为被造物本身的有限性、依赖性。从而,爱不是一个人向外寻索、“我欲”如何的意志,而是对上帝之爱的谦卑领受,承认自己的受造本性并且说“我愿你存在”。[19]

爱的这两个概念都出于奥古斯丁的自我寻求之旅,向外和向内寻求的结果最终都指向了上帝。上帝之爱是真正的自爱,爱邻如己则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建设性原则。

但在阿伦特看来,奥古斯丁赋予邻人之爱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其爱的概念所表达的意涵,而且,对人际关系来说不可或缺的“复数性”和“世界”在其间消隐了:如果说爱邻如己的要求基于他人跟我一样有上帝的形象,则这种无差别的相同性(sameness)并不能使我认出谁是我的邻人。

“与我的同伴本人——在他们具体的在世存在以及与我的关系中——的相遇,始终被排除在外。”[20];再者,舍弃自我以及自我所属世界的结果,使邻人与我的相遇成为不可能。“既然我不爱在世界的归属中成就的我,我也不爱在具体属世的境遇中与之碰面的邻人。”[21]
对阿伦特来说,我跟邻人的关系必须要放在这个世界内来思考。可见,她早在1929年的博士论文中,就在神学框架下产生了对公共性的反思,而不能同意对邻舍的态度仅仅出于普遍、漠然的上帝之爱,为此她在第三部分干脆放弃了“邻人之爱”的概念,而采用“邻人相关性”(neighbor’s relevance)的术语,追问在什么意义上,邻人与我切身相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第三部分她从上帝之爱转向信仰者共同体,阐释邻人相关性对信仰者共同体的意涵。为此,她分析指出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是在一种“社会语境”下提出的,在基督教教义背景下,这个社会语境代表了两个共同的“社会历史事实”:

一是所有人类都起源于亚当的事实,按照奥古斯丁对《圣经》的解释,亚当的犯罪遗传到他的后代,使全人类都陷在罪中,死亡成了对罪的惩罚和人类共同的、无可逃避的命运。[22]

阿伦特认为,这一共同起源造成了人类的亲属关系和共同命运,在此意义上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companionship-in-fate)。从而,应当爱你的邻人的第一个理由是:邻人跟自己在罪和死亡上的平等。邻人的不幸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警醒,随时提醒我们自己跟邻人有同样罪恶的过去,同样最终面临死亡的悲惨命运,因而都需要救赎。[23]

第二个历史事实是耶稣基督救赎的事实,他赦免信徒的罪,让有罪的成为无罪,这个事实使得人类基于相互依赖的社会性,获得了一种新的意义,即在基督里彼此相属的新生活。按照基督教学说,信徒同属于基督的身体。

所以,应当爱你的邻人的第二个理由是,救赎恩典的降临,“让我们理解了所有人在上帝面前联合的平等。”[24]

阿伦特试图表明,使信仰者结为共同体的,不仅仅在于他们碰巧信仰同一个上帝,而且在于他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拥有共同的历史实在。对她而言,如果没有在历史的共同命运和归属中与邻人的相遇,共同体就不是真正复多性的公共空间。

所以奥古斯丁说,“如果你爱基督,就把你的爱【caritas】扩展到全世界。”因为邻舍的意义不限于基督教。共同信仰的约束力量在这里是次要的,认信基督,使过去得以救赎,但只有共同的过去使信仰成为共同信仰。


唯有这个过去对所有人而言是共同的。对世界来说过去不过是个理所当然的事实,而只有基督徒把它明确地经验为罪。

基督徒从他自己过去的罪所领受的责任,就是把他的邻人带入其自身存在的明晰性当中,“把他引向上帝”(rapere ad Deum)。……这就是为何逃避到孤独中是有罪的原因,因为剥夺了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而通过与世疏离,神圣恩典却赋予了人类归属感(human togetherness)一种新的含义——抵挡这个世界。这种抵挡是新城——上帝之城的基石。与世界的疏离本身带来了一种新归属感。确切地说,产生了一种新人,他们彼此共在和为彼此存在,在旧社会一旁并与旧社会对立。[25]

严格来说,这里的“邻人”/“具体的人”只有经过上帝这一环节的处理,才可显现并成为被爱的对象,这个加工的过程没有抽象化吗?当上帝的形象经过感悟附加于“世界”之上,生活难道没有被注入“意义”吗?都是有的,只是在那句话中信徒选择性的“滤掉”了这些过程,好维持“原生态”的感信面貌。
于实际生活中,从没有一个现成的“具体人”等着去被爱,也没有现成的“爱”刚好适配于每一种“具体人”,走在街上,打开社交媒体,看看各类推送、诈骗讯息,哪个更抽象哪个更具体?理智和阅历会提醒ta的主人,当下越是在感人故事里华丽登场的可怜人越怕是骗子,而谁又能去区分形象、印象、“真相”的“具体”之差?哪怕是爱意泛滥的人也会受精力、能力、容量之限困扰,无论ta是志愿者、社工、医护、司法工作者, ta能在个人事业中接受并承认的“具体人”是有限的,个人生活中能摆放的“邻人”同样如此,所以ta大可以献身于某个一劳永逸宏愿,且无法一一贴合个别的私心个性。对明面欲求“普世性”/“开放性”的非信徒而言,宣言之余最难回避的难题是:何来如此多的“具体性”,又如何公平地配发给适合的对象?

除非ta狂傲至极,否则就必须承认:在“具体的人”前总有某种“接纳”的预备,有着“爱”的前提,否则不可能简单地去“爱具体的人”,只能是“恰好寄居某个人好表演各样名目的爱”并略过“其它”。

评分

参与人数 2战斗力 +3 收起 理由
ryanz + 2 好评加鹅
Hydro + 1 好评加鹅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4-4-28 03:00 | 只看该作者
追忆似水年华里的厨娘就是典型的只爱抽象的人,对远处的人遭难了会眼含热泪,但对附近的乞丐又殷气指使恶言相向。
比起打拳不打拳,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刻板印象就去攻击别人,更不要因为意识形态对你根本不了解的人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至于卡拉马佐夫兄弟,我觉得它最想表达但又没能表达出来的其实是“即使你不相信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还是在起作用。”
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记录了一群歌颂沙俄精神的人、痛恨沙俄精神的人,还有观察这一切的圣人一般的老三,无论他们是保守还是进步,是热爱生活还是愤世嫉俗,信神或者不信,沙俄都在他们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4-4-28 04:04 | 只看该作者
pzk 发表于 2024-4-28 03:00
追忆似水年华里的厨娘就是典型的只爱抽象的人,对远处的人遭难了会眼含热泪,但对附近的乞丐又殷气指使恶言 ...

引用一个貌似相反的案例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向他在卢森 堡公园碰见的友人、医科学生毕安训,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你看过卢梭的作品吗?他在书中有一段问读者,如果在巴黎不动窝,单凭意念便能杀掉一个中国的满大人①而发财,他们干不干?你记得吗?”毕安训记得卢梭作品里的这一处,但他是否会点头,同意在这模拟的情景中凭借杀害满大人而致富呢?他承认自己做不到。拉斯蒂涅却解释道,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境况,让人非得咬牙搏一搏不可。比如说当你神魂颠倒地爱上了一个女人,而她又需要大笔钱来买衣服、置办马车,随意挥霍。那你可不会仅满足于献上几个铜板吧。拉斯蒂涅有两个正待嫁的妹妹,而他还不知要上哪儿去筹这二十万法郎的嫁妆。他想跻身巴黎上流社会,却犹豫不决是否要为此下血本。在这两个学生居住着的公寓里,还住着一名在逃的苦役犯伏脱冷,他支配着一个分支庞大的犯罪组织。伏脱冷给拉斯蒂涅的未来出了个主意:这名法学生得爱上泰伊番小姐,她的哥哥为了父亲数百万的遗产欺骗了她。伏脱冷将铲除她碍事的兄长,这样拉斯蒂涅就能通过这桩亲事摇身变成富翁。
这里的“满大人”、“碍事兄长”相比之那个被疯狂迷恋的小姐,哪个是具体的人,哪个是抽象的人?亦或者都是?如果要回归生活,就绕不开爱的“物质性”、“历史性”。
参考历史观念的演进,可说平等博爱的人道理想正是用“共同人类”的抽象形象去对抗旧时代的诸多偏见抽象,如果不是生产力、地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研究的发展(途中经常产生新的偏见),人们就无法摆脱人种、性别、地域、血统、语言文化、阶级的隔阂,在内心安置一片无歧视”的舒适安全空间留给某个“不同类但本质一样”的未来朋友。这也是为何在过去,普世宗教既塑造了某种较进步的精神平等观,又在分裂中保留了当时物质条件下的社会不平等(哪怕他们会留下“出世”的额外跃升渠道和一些救济措施)
人口、商品、金钱、信息和思想在全球化的空间中流通。19世纪的新技术影响了人们对距离和时间的心理与直觉。1840年,从**送信到伦敦要花费五周的时间; 1875年,时间缩短至五分钟。英国《每日电讯报》自豪地宣称: “时间本身经由电报而不复存在。”10世纪中期,铁路、蒸汽船和电报把世界编织得更加紧密。从1780年到1914年,世界范围内的报纸印刷量增加了一百倍(同一时期,世界人口翻了一番),而报刊的语言更加多样化。"1900年存有的三万一千余种报纸中,绝大部分是“西方的”,但印度有六百种,非洲有一百九十五种,日本有一百五十种。”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两件事:19世纪存在全球化,但这是一个高度不平衡的过程,一些世界区域代表着全球化的节点,而另一些区域则处于边缘,或完全被排除在新兴的全球网络外。
尽管如此,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人在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事件和思想的联系中定位自己。贝利(C.A.Bayly)在《现代世界的诞生》 (The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一书中提出的理论观点之一,就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认为自己是现代的。现代性就是"与时俱进"的愿望”。"全球化也是如此。现代性和全球化都是运动概念,建立在对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体验之上。19世纪的全球化大部分虽都只是构想出来的,但这一事实并不会削弱其相关性。构想出来的全球化为思考历史和政治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提倡共同人类与平等的人可能会辩称他们的要求符合“现代”的气息。非裔美国废奴主义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19世纪50年代对听众说,“在国家的交往中,时间和空间几乎被消灭了”。他把天空比作一个巨大的穹顶,“在这穹顶之下,共同人类可以在友好的秘会中达成”。14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19世纪是全球平等胜利的时代。在美洲、一些欧洲国家以及白人移民殖民地,底层白人男性以及女性(更为缓慢地)成功获得了公民身份。然而,就全球而言,平等的颜色是白色。废除奴隶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在解放以后,曾经的奴隶也很少获得充分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幸存的原住民族也是如此。同样,在不断扩张的殖民帝国中,原住民族不仅受到欧洲主人的专制统治,日常还要遭受来自等级低微的白人男女的种族歧视侮辱。就思想而言,19世纪同样具有两面性。对科技和经济的预期激发了民主党人和社会主义者的政治想象力,同时也增强了欧洲白人的全球优越感。19世纪是科学种族主义的全盛期。与启蒙时期相对灵活的种族理论相比,这是一种更为严苛的种族主义,它建立在肤色命定以及颅骨尺寸能够决定个人“人种”的学说之上。对人体的测量和种族化构成了 19世纪体质人类学的核心。此外,19世纪的许多社会理论家倾向于把人类发展的四阶段论坍缩为“开化”白人与“未开化”有色人种的二分法,或者至少将非洲、亚洲和美洲的有色“土著”的文明程度降级。文明的概念本身就带有种族色彩。
人种多源发生论,即人类从诞生之初就存在不同人种的理论,变得更受欢迎。随之而来的,还有人种被封冻在自然的模子里几乎无法改变的观念。19世纪最勤勉的颅骨收藏家之一、美国人种学者塞缪尔·莫顿(Samuel Morton)在1839年时说:“从远古时期开始,每个广阔区域的居民都已被印上了某些生理或道德标记,这些标记为该地区的人们所共有,又将他们与其他的人区别开来……印度人自最早的文字记载以来就没有改变过;三千年的光阴对黑人的皮肤和头发也没有任何影响。”莫顿说,埃塞俄比亚人种的心态“快乐、灵活而慵懒”,但这个人种的众多变种中的一些代表了“人类的最低层次”。”他还测量了五个主要人种(借用布卢门巴赫的理论)的脑容量,毫不意外地得出结论:高加索人种的大脑最大,埃塞俄比亚人种的大脑最小。
越来越多的人类差异,包括在今天会被认为与族群或民族有关的那些,在19世纪都被归入了种族类型学。和民族一样,种族代表着世系。例如,1830 年比利时革命的荷兰反对者理所当然地将其称为“黑色和反叛的比利时种族”。1850 年,英国博物学家罗伯特·诺克斯(RobertKnox)直截了当地说: “对我来说,人种或世袭血统就是一切:它在人身上打下烙印。他进一步断言,种族“决定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按照诺克斯的说法,“黑色种族”将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败下阵来,注定要灭绝。"五年后,美国人种学者乔赛亚·诺特(Josiah Nott)明确表示: “我们将看到,人类的进步主要源于种族战争。”诺特总结说,所有其他种族的成就都比不上高加索人种的进步。在他看来,中国和日本不过是两个“长期的半文明” (prolonged semi-civilization)。20
所以什么是“具体的人”?在历史角度,我们必须赋予ta两种观念前提,以便超越各种前人的偏见,走到“时下”
1.平等主义
2.个人主义
所谓“具体”,必须首先祛除基础身份要素的笼统,再而赋予个体以“个体性”,这样的对象才能基于某种交互交流实现“具体化”,而这一过程也是爱避免一般象征程序走向个体联结的关系凝塑。种族歧视者、卫道士也能有爱,如“不解的爱”,但其中“具体的人”又太过稀缺,除非广泛对象都具备作为“被爱潜能”的共通性(公共性/可交换性/世界性),否则无异于静待奇遇。
若进入传媒时代,所谓的“具体”就更得依仗“信赖的媒体”,看着屏幕咒骂/称赞“遥远”之人已是常态,尽管他们间可能实际只隔几个街区,此时,那些具体形象中便又不可避免地混入几分抽象的“可疑”来,除非这样的可疑能被尽可能排除,否则“具体”与否也就无从谈起。在虚构、拟像盛行的时代,细节的详实生动早不再和“特定”、“真实”挂钩,如果人们还奢望后者,就不得不秉持着“后入为主”的原则等着一个个迷幻的气泡破裂,露出混杂其中的宝珠——而此时,他们又不得不“爱”着这个仍有美好本真残留的抽象世界和躲藏其中的抽象人。



评分

参与人数 3战斗力 +4 收起 理由
pzk + 1 好评加鹅
ryanz + 2 好评加鹅
Hydro + 1 好评加鹅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4-4-28 04: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可以理解为  程心们的借口。

—— 来自 Xiaomi M2102K1C, Android 13上的 S1Next-鹅版 v2.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4-4-28 06:45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我到现在都不理解,为什么俄罗斯国图那个站前立的像会是陀翁而不是老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4-4-28 06: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伊川 于 2024-4-28 07:32 编辑

以原书而言,爱抽象的人可能只是一种自我感动的作秀,一种自己演给自己看的安慰,是轻易而浅薄的,但是爱具体的人,却是要实实在在付出行动的,是痛苦而深刻的。

此外原文这篇议论的起因,是女地主问长老,如何才能证明上帝真的存在,她觉得一切传说与神迹都不能让她信服,长老的回答是,没有人能向另一个人证明上帝真的存在,只有一个人自己通过切实的爱,通过爱具体的人,才能自己向自己证明上帝的存在,接下来才有了何为“爱具体的人”的长篇大论。

其实用一句简单话说就是,“我有一头牛”, 而且我愿意为了别人献出它。

—— 来自 Xiaomi 23113RKC6C, Android 14上的 S1Next-鹅版 v2.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4-4-28 06: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不就和“不被定义”一个套路?生造滑坡概念。

你要是健康生活认真工作还怕别人定义吗?

抽烟喝酒泡吧好女孩。

—— 来自 OPPO PGJM10, Android 14上的 S1Next-鹅版 v2.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沪ICP备13020230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GMT+8, 2024-5-12 06:05 , Processed in 0.035457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