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65|回复: 14

[原创] [翻译] 今敏访谈集锦(9/21 六楼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5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liffx 于 2010-9-21 08:34 编辑

内容主要译自今 敏导演个人主页上的访谈集锦和一些外媒访谈稿。

今敏导演在个人主页的访谈栏目开头放了这篇可以说是欢迎辞的短文(原题「Interviews」),阐述了自己对访谈活动的看法和一些个人习惯。同样,在更新各篇访谈的译文前,先译出本文作为开头吧。



动画导演这份工作啊,并不是把作品拍好就完事儿的。片子杀青之后,还有宣传的工作等着你去做呢。

有时候都已经要开始下一部作品了却还要管上部片子的宣传,有时候真是非常的麻烦。不过呢,搞宣传倒也是件有趣的事儿,这其中让人回味无穷的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也能听到很多他人的感想。

宣传工作中包括很多杂志、报纸、电视台和网络等媒体的取材,访谈就成了其间主要的工作。其他要做的事还包括舞台见面会、参加各类活动和参加电影节等重要的广告活动。

接受访谈时常被拍照或者拍成录像,我其实不擅长担任被摄体,不过这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拍照我是早就习惯了。从前在参加NHK•BS1电视台的节目时,摄影师织作峰子小姐曾给我拍过肖像照,她夸奖我「甚是好拍」。嗯,其实她的意思应该是说我这块料还不错,要么就是说我摆pose挺拿手,总之这都算不上什么特殊才能啦。

「您看您,拍照的时候是岿然不动呢。」

但也只是在他们按快门之前装作不动而已啦。

由于职业的关系,与其做个被摄体,我更爱做个拍摄者。因此我总是想法捉弄摄影师,等待她按下快门的时机,抓紧那一瞬间上蹿下跳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iffx 于 2010-9-16 07:40 编辑

[翻译] 今敏访谈:「Perfect Blue」(98.1)

这是今敏导演于1998年1月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双方的问答,共谈了三个话题,主要是关于「Perfect Blue」的。其中一些内容在之后的几次访谈中也被其他国家的媒体反复提起,因此之后译出的访谈中会有少许的内容重复。



(1)您是怎么参与到PB的制作中来的?

    4年前也就是1994年的秋天,我接到委托,要将一部名为「Perfect Blue」的小说拍成动画电影,由我担任导演。这便是我接受这部作品的契机。

 与后来完成的动画相比,小说原作中的动作和变态惊悚要素更为直接,但之前已经有很多类似主题的作品,而且这些元素也并不适合用动画手法去表现。于是我便从原作中抽取出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要素:日本特有的「偶像歌手」、对偶像疯狂入迷的御宅族粉丝,以及后者的极端化身—跟踪狂。以我和剧本作家村井先生为中心,剧组拿出了多种多样的创意。

 就这样我们拿出了一个比原作更容易把握的剧本,我根据剧本画了全部情节的分镜,同时还担任作品的作画。我记得作画的工作花去了将近一年时间吧。
 
(2)关于PB这部作品,导演您能否谈谈关于故事情节的构思?
 
    我前面也说过,为了将原作搬上银幕,我们大幅度改订了故事情节,其中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把握住核心思想。这部分的工作自然不能交给剧本作家,必须得由担任导演的我自己来摸索,真是搞得我很辛苦呢。

 当时我手头还有漫画连载的工作,只能见缝插针地构思动画的点子,此外我还从过去为漫画准备的创意中汲取灵感。就这样一个构想逐渐明晰起来:在剧中主人公未及察觉之时,从互联网诞生出了一个「对于周围的人们来说,比自我更为真实的存在」。对于主人公来说,它就是「过去的自我」,本应是只存在于网络上的虚拟人格。但在外部因素(对这个虚拟人格抱有极度渴求的粉丝的意识)和主人公自己的内部因素(她对自己的选择时常后悔,认为过去的生活比现在更好)的双重作用下,这个「过去的自我」也就是主人公的「另一个自我」竟然变成了真实的存在,并要和主人公一决雌雄。这就是我对整体剧情的构思,当这个创意酝酿成熟后,我才确信这部动画将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影像作品」。

 虽说本作涉及的话题是日本的演艺人士、她们身边的业界人士、被称作「粉丝」的特定人群和跟踪狂、凶杀这些极端事件,但核心还是放在了「心灵的摇摆不定」上,我觉得不管是谁,多多少少在成长历程中都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吧。

人面对新生活总是或多或少地会感到不安,加上时常遇到的压力、工作问题与人际关系,我认为这些因素总是会导致当事人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无法控制。为了勾勒出这种「心灵摇摆不定的状态」,我意图在故事的前半段描写了「稳定的日常生活」,之后随着事件的发生和事态的进展,让她本应稳定的日常生活逐渐崩溃混乱,这也是全片的大致走向。

 如果观众能在观看过程中体会到主人公在日常生活逐渐崩溃的过程中所品尝过的那种接近眩晕的「醉乱感」,我身为作品的主创人员将倍感欣慰。

(3)日本动画电影的前景
 
    日本的电影产业一直被繁荣的电视产业压得抬不起头,也缺乏对抗好莱坞巨资大片的有效手段,因此长久以来一直是死气沉沉丧失了活力。

 在这种窘境中,动画电影却异军突起。动画片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但却能在保证低成本的同时自由发挥主创人员的想象力而描绘出绚丽的动作要素、宏大的场面和机器人装置;而且动画片也不需要借助造价高昂的布景设施,此外它背后还有丰富的漫画作品市场支撑着。美国真人电影所涉及的一些题材在日本也只能通过动画片的形式来表现。换句话说,相比迪斯尼那样的全动画技术带来的「为了动画而作的动画片」(重点在于发挥动画这一手法的魅力),日本动画片的成本低得多。

 然而日本动画却在故事性、世界观、构图概念、摄影机位这些方面孕育出独特的创作手法和理念,这也正是拜低成本的有限动画所赐。凭借这些独特手法,日本也不用再去模仿美国动画,而是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动画文化。

 但同时这种文化特色似乎又限制了我们的眼光,结果日本的动画业界死抱着「机器人•美少女•SF」三个要素不放,将这「三神器」奉若圭臬的后果便是雷同的作品被大量粗制滥造出来。

 社会上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动画就是给儿童观看的东西,加上一些动画制作者也为了迎合这种既成概念而去制作小儿科的作品,这就给动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种不自重的行为也造成了一种现象:在日本国内,动画和真人电影相比时总是被当做劣等文化。

 这种状况最近略有改善,社会上对动画的偏见不再像以前那样深,而无论程度如何、作品所涉及的题材范围也总算是扩大了一些。比如本作「Perfect Blue」这样孩子大概看不太懂的作品也出现在市场上,亦证明了环境正在好转。

 此外,最近数字技术也被积极地运用到了动画制作中来,我认为这将进一步拓展动画作品的表现手法。而我也希望业界对作品内容的开拓不要落后于技术的进步、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能产生更多超越现有概念的作品

 从作品数量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说,目前日本的动画产业正处在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或许这也是一个决定性的阶段,我们将在这几年里看到业界是否能抓住这次机会巩固并拓展自己独特的日本动画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iffx 于 2010-9-19 08:23 编辑

[翻译] 今敏访谈:「Perfect Blue」(98.2)<上>

这是1998年2月美国媒体就「Perfect Blue」的具体制作过程对今敏导演所作的一次采访,一共提出了21个问题,有几个问题和1月的访谈内容是重复的。

因为篇幅较长,分两次贴出。以下是问题(1)-(11)的对答译文。



(1)是什么契机促成了您与大友克洋先生的共事?

 起初我是作为一个漫画家出道的,当时我一边发表短篇和连载漫画,一边隔三差五地帮大友先生的连载漫画「AKIRA」打下手。我能投身动画业界也是托了大友先生的福。我初次涉足动画片就是在他策划和编写剧本的作品「老人Z」中担任美术设定和分版设计的工作。从那以后我便漫画动画两头跑了。

(2)今先生您在「MEMORIES」中担任了哪些工作呢?

我担任了「MEMORIES」中「她的回忆」这一作品的剧本创作、美术设定和分版设计。尽管我之前从没写过剧本,但由于大友先生的邀请还是接下了这份活儿。

(3)您是如何成为「Perfect Blue」一片的导演的?您当导演是受大友先生的影响吗?


 起初是「Perfect Blue」的原作者也就是小说家竹内先生想把小说拍成影像作品,计划几经周转就找到了我.尽管我没有读过小说原作,但看过故事大纲后觉得这种内容并不适合我来拍。原作描写的是「原本是偶像歌手的女孩由于转变形象而惹怒了精神变态的粉丝,并遭到袭击」,内容非常血腥,相比于后来完成的动画电影,「Perfect Blue」的原作是更为露骨的惊悚动作类作品。

 接到这份委托时,我手头还有连载漫画的工作,正是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但面见制片人和原作者后,他们允许我在拍片时自由修改作品的内容,加上我无法抵抗「导演处女作」的诱惑,因此一时冲动就接了下来。尽管大友先生的名字作为策划协力人员出现在演职员表中,但我成为导演这件事儿和他并不相关。

(4)您原本就是一位动画迷吗?若真是如此,您喜欢哪一部动画作品呢?(动画电影或电视系列动画都可)

 我很喜欢动画,到上高中为止一直在电视里和电影院看动画片,我沉迷于「宇宙战舰大和号」、「银河铁道999」和「机动战士高达」这些作品。我也很爱看宫崎骏导演的「未来少年柯南」和「鲁邦三世•加里奥斯特洛之城」,从这些作品中我学习的不仅是动画技法,更学到了很多影像作品的拍摄手法,它们对我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5)「Perfect Blue」的故事情节是由谁构思出来的?是今导演您自己吗?还是大友先生?还是由剧本作家写出来的? 

  尽管有小说原作,但如前所述,电影和原作的内容差别还是很大的。

 决定要把小说拍成影像作品时,制片人和原作者答应在保留「主人公是偶像歌手」、「有疯狂迷恋她的死宅歌迷出场」和「保留恐怖惊悚作品的要素」的前提下,导演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思修改剧情。

 那么制作「Perfect Blue」电影版本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把握住核心思想。这部分的工作自然不能交给剧本作家,必须得由担任导演的我自己来摸索,真是搞得我很辛苦呢。

 我构思的宗旨是要在原作的思想基础上写出一个全新的故事来,我从过去为漫画准备的创意中多方汲取灵感,总算让新的剧情成型了。一个构想逐渐明晰起来:在剧中主人公未及察觉之时,从互联网中诞生出了一个「对于周围的人们来说,反倒比自己更为真实的存在」。

对于主人公来说,它就是「过去的自我」,本应是只存在于网络上的虚拟人格。但在外部因素(对这个虚拟人格抱有极度渴求的粉丝的意识)和主人公自己的内部因素(她对自己的选择时常后悔,认为过去的生活比现在更好)的双重作用下,这个「过去的自我」也就是主人公的「另一个自我」竟然变成了真实的存在,并要和主人公一决雌雄。这就是我对整体剧情的构思,当这个创意酝酿成熟后,我才确信这部动画将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影像作品」。

 前面我提到过,原作的的主要情节是「原本是偶像歌手的女孩由于转变形象而惹怒了精神变态的粉丝,并遭到袭击」,但我对影片剧情的构思却变成了「面对环境的急剧变化和跟踪狂的骚扰,原本是偶像歌手的女孩自己逐渐崩溃失常」。

(6)剧本是由你前面所说的三人共同创作的吗?今先生您是在剧本完成后才参与到制作中来的吗?


 我想您如果看过我之前的回答就应该很清楚了。整体的故事情节都是先由我构思出来,然后交给村井先生编写成剧本的。此后再由我、原作者和制片人一起进行润笔和修订。剧情构思、内容和大友先生完全没有关系。

(7)制作用了多少时间?本片的制作是否比其它动画片更费时呢?这是一部高预算的电影吗?共有多少人参与了制作过程呢?

 从我接受委托起,一共用了三年不到的时间,要是从剧本完成开始算的话,也用了一年半左右。我觉得在近期的动画电影中,本片的制作时间算是比较短的。再说这部片子最初是计划做成OVA的,因此我才觉得自己有能力把它做好(否则就不敢接了),预算方面也是OVA的额度而已。

 作为动画电影,本片无论从制作时间、预算还是工作人员数量来说都属于小规模低成本的。至于参与制作的人数我不太清楚。因为像动画和加工这些特别耗费人手的工序都是外包给韩国的动画工作室去完成的,所以其中很多工作人员我都没有见过。

(8)作曲家是如何挑选出来的?(您觉得本片的配乐水准如何?)

  因为这次的合作单位里就有唱片公司,所以是由他们来物色作曲家的。结果找来的那位,我也不知道他具体的工作背景,只好从我手头的CD里选出和配乐概念接近的曲子,请他据此进行创作。我原本是想用电子音乐和环境音乐风格的配乐,但和作曲家的沟通确实非常困难。

  我觉得本片的配乐并不成功。也不知是到底是因为作曲情况恶化还是音乐负责人工作不够尽责,反正我还没说OK呢他就擅自给配乐那边敲了个「完成」的戳。
 
(9)大友先生是以何种形式参与到这个企划中来的?他负责哪方面的工作呢?

 如前所述,他和本片毫无关系。只是小说原作者刚开始策划拍动画片、四下问询的时候,大友先生曾就动画业界的一些情况为他提供过建议,仅此而已。

(10)本片的故事情节是否受到了其他作品的启发?您是受到了达里奥•埃尔盖托作品的影响吗?

 其他人采访我的时候也多次问起相同的问题,但我从未看过这个达里奥•埃尔盖托导演(译注:Dario Argento,意大利导演,精于恐怖片)的任何作品,甚至根本不知道他都拍过些什么电影。当然,本片故事情节的基础来自小说原作,但如我前面所说,影片的「核心思想」还是源自我过去曾想用于漫画作品的创意。

(11)声优是如何遴选出来的?主角是由谁配音的?在拍摄出片前,台词就已经全部录好了吗?

 主角的声优是通过听样带来决定的。我想我大概听了有二三十人的带子吧,反复地听来听去,我从中选定了岩男润子小姐,请她担任未麻这个角色。

 台词是拍摄完成后再录制的。尽管如此,但当时我们的制片状况极度恶化,在几乎还未出片的时候就开始录制配音了。录音时已经上色完成的胶片只占全片的20%-30%,我们只能临时制作一些用于说明画面情况的画片把全片剧情穿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演出家的我们自然也不好再对声优提出什么细节要求,但是声优们的工作非常用心努力,他们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iffx 于 2010-9-19 08:23 编辑

翻译] 今敏访谈:「Perfect Blue」(98.2)<下>

1998年2月美国媒体就「Perfect Blue」的具体制作过程对今敏导演所作的一次采访,一共提出了21个问题,有几个问题和1月的访谈内容是重复的。

因为篇幅较长,分两次贴出。以下是问题(12)-(21)的对答译文。

(12)参加策划的主创人员都有哪几位?

我不明白您说的「主创人员」是指什么,所以没法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您看一下演职员表应该多少能有所了解吧。

(13)在日本的动画片里,「Perfect Blue」是不是一部独特的作品?

我认为确实如此。在此之前没有哪部动画曾经涉及过相同的内容,而且描写手法应该也是比较少见的吧。

「Perfect Blue」也并非是顺应日本动画发展潮流而生的作品。它的策划案和传统的动画策划有很大区别,正是这样一个史无前例而本应胎死腹中的策划案偶然被人拿了出来,又偶然找上了很想做一部个性作品的我,而我找到的剧本作家又正好和我口味相近。我认为本片是在多种偶然因素的偶然碰撞下才得以面世的。

一想起后来那糟糕透顶的制作状况,我就会被这多得有些不正常的「偶然」压得两眼昏花背后发凉。这部作品真是做得太艰苦了。制作过程的后半段真是比作品的剧情更加恐怖!

(14)本片的主创人员都是恐怖电影迷吗?今导演您是电影迷吗?若真是如此,您喜欢哪个种类的影片呢?


我想原作者竹内先生是个恐怖电影迷吧,但其他工作人员似乎没有这个爱好。我自己虽然也挺喜欢看恐怖电影,但也没到迷恋的地步。

我爱看电影,观片量也很大。尽管后来越来越忙,没法去影院所以只能看录像带,但我观片的范围很广,从卖座影片到以前的名作全都网罗,要让我列举自己喜欢的电影导演的话,那说起来可就没完没了了。说到我特别喜欢的电影类别么,就是像Terry Gillam的「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吹牛大王敏豪森男爵历险记)和Jean-PirreJeunet的「THE CITY OF LOST CHILDREN」(童梦失魂夜)这样借用幻想剧情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吧。

(15)您是否考虑到影片分级的问题而有意淡化了凶杀镜头的写实程度?日本人对内容血腥的电影看法如何?



我并未淡化情节的写实程度。

我觉得要是过度拘泥于这类问题,首先拍摄这些镜头的目的就会变成纯粹的贩卖暴力场面,而且要是淡化了这几个镜头,我觉得就很难表现出剧中人的情感要素了。

尽管观众中肯定也有人排斥这种描写方式,但我认为相比于随随便便地杀死剧中的角色,如何表现暴力的沉重和痛彻感才是更为重要的。

(16)本片锁定的观众群是哪一类人士?据说在日本,SF和奇幻类的动画较受欢迎,那么这几类动画迷能接受本片吗?

我拍片的时候没有特意锁定观片人群,只是想拍出「自己想看的东西」。

目前我还不清楚观众是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的,但不管观众是不是动画迷,他们总是希望看到「前所未见」的作品。但反过来说,像本片这样无法用常理评判的作品,说不定也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呢。

他们究竟能否接受这部影片呢?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是十分期待呢。

(17)本片已经在日本的电影院上映了吗?观众的反响如何?

本片刚在东京的两家电影院上映了一星期左右,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反响比我们预想的要好。不过至于总体反响究竟如何,必须得等到在日本全国范围公映结束后才能说得准了,再说动画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录像带和激光影碟的销售情况,所以现在一切还都不好说。

(18)您想通过「Perfect Blue」反映一个怎样的主题呢?

虽说本片涉及的话题是日本的演艺人士、她们身边的业界人士、被称作「粉丝」的特定人群和跟踪狂、凶杀这些极端事件,但核心还是放在了「心灵的摇摆不定」上,我觉得不管是谁,多多少少在成长历程中都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吧。

人面对新生活总是或多或少地会感到不安,加上时常遇到的压力、工作问题与人际关系,我认为这些因素总是会导致当事人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无法控制。

为了勾勒出这种「心灵摇摆不定的状态」,我意图在故事的前半段描写了「稳定的日常生活」,之后随着事件的发生和事态的进展,让她本应稳定的日常生活逐渐崩溃混乱,这也是全片的大致走向。如果观众能在观看过程中体会到主人公在日常生活逐渐崩溃的过程中所品尝过的那种接近眩晕的「醉乱感」,我身为作品的主创人员将倍感欣慰。

(19)今导演您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题材?

如果「Perfect Blue」能被广大观众接受,在商业上也获得成功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是一部比较猎奇的作品),我可能还会接受类似这样风格的作品策划案吧。就我本人来说,是希望以「Perfect Blue」为基础,拍出更加个性化的作品,但新作的内容目前无可奉告。

(20)今导演是画漫画起家的,那么您到目前为止都在创作哪一类漫画呢?

这个问题很难一句话就说得清楚,不过我总是着力于创作出「真实的生活与幻想相融合」的作品。不过究竟是不是做到了这一点,可就不好说啦。

(21)日本电影(真人电影)的现状如何?动画片的现状呢?(比如,是否还经常公映剧场版动画?)


日本的电影产业一直被繁荣的电视产业压得抬不起头,也缺乏对抗好莱坞巨资大片的有效手段,因此长久以来一直是死气沉沉丧失了活力。

在这种窘境中,动画电影却异军突起。动画片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但却能在保证低成本的同时自由发挥主创人员的想象力而描绘出绚丽的动作要素、宏大的场面和机器人装置;而且动画片也不需要借助造价高昂的布景设施,此外它背后还有丰富的漫画作品市场支撑着。美国真人电影所涉及的一些题材在日本也只能通过动画片的形式来表现。换句话说,相比迪斯尼那样的全动画技术带来的「为了动画而作的动画片」(重点在于发挥动画这一手法的魅力),日本动画片的成本低得多。然而日本动画却在故事性、世界观、构图概念、摄影机位这些方面孕育出独特的创作手法和理念,这也正是拜低成本的有限动画所赐。凭借这些独特手法,日本也不用再去模仿美国动画,而是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动画文化。

但同时这种文化特色似乎又限制了我们的眼光,结果日本的动画业界死抱着「机器人•美少女•SF」三个要素不放,将这「三神器」奉若圭臬的后果便是雷同的作品被大量粗制滥造出来。
社会上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动画就是给儿童观看的东西,加上一些动画制作者也为了迎合这种既成概念而去制作小儿科的作品,这就给动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种不自重的行为也造成了一种现象:在日本国内,动画和真人电影相比时总是被当做劣等文化。

这种状况最近略有改善,社会上对动画的偏见不再像以前那样深,而无论程度如何、作品所涉及的题材范围也总算是扩大了一些。比如本作「Perfect Blue」这样孩子大概看不太懂的作品也出现在市场上,亦证明了环境正在好转。

此外,最近数字技术也被积极地运用到了动画制作中来,我认为这将进一步拓展动画作品的表现手法。而我也希望业界对作品内容的开拓不要落后于技术的进步、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能产生更多超越现有概念的作品。从作品数量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说,目前日本的动画产业正处在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或许这也是一个决定性的阶段,我们将在这几年里看到业界是否能抓住这次机会巩固并拓展自己独特的日本动画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iffx 于 2010-9-20 10:58 编辑

[翻译] 今敏访谈: 「东京教父」(04.7)

这是2004年7月,中国台湾媒体就动画电影「东京教父」一片对今敏导演进行的访谈,这也是译者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



(1)您为什么选择「无家可归者」作为本片的主人公?这三位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其原型人物?
 
三位主人公都是虚构人物,没有参照现实原型。关于他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我和合作编写剧本的信本敬子女士共同创作出来的。不过,尽管没有现实原型,但这三人的设定都有特殊的用意,我特意让他们「看上去像一家人」。尽管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但他们的关系却有如家人一般。

「小花」可以说是一位母亲式的人物,我将他设定为男同志,以此来强调这种母亲身份的虚拟实质。但我又赋予他很多女性特征,比如纯洁的母爱,这使得他自然就具有了真正的女性气质。
 
您刚才问我为何选择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作为本片的主人公。的确,像这种给人带来希望与梦想的电影和动画,原本或许真的不适合让流浪汉来担纲主角。但我早在策划本片之前,就已经开始关注无家可归的人群了。
 
尽管是在富裕的当代社会,可还是不断有人变得无家可归,而他们又靠着周围丰富的物质社会得以生存下来。这种状况给了我一个灵感:或许正是这座城市在抚养着他们呢。
 
另一个灵感则是关于城市的自然崇拜,或许大城市的建筑和道路中都宿有各自的灵魂呢。我将这些具有灵性的城市要素看作是一个「异世界」,因此主人公们所踏足的并非普通的城市,他们踏进的是一个与城市本体重合了的异世界。
 
这三位活像是家族姻亲一般过着流浪生活的无家可归者,由于捡到了一个弃婴,所以想将她送回父母身边。以这个剧情为主轴,他们被一系列奇妙的偶发事件拖入了「异世界」,在那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时间,逐渐的,他们与家人、与社会之间的羁绊慢慢地复苏了。在整个过程中,「东京」这座城市可以说是第四位主人公,祂在整个故事中一直注视、看顾着他们。
 
无论是拍摄本片时还是现在,日本始终处于经济低迷的时期,我认为这使得全社会的人们都丧失了活力而变得了无生气。无家可归者的增多也是经济状况在社会现实中活生生的投影,因此我决定让他们在本片中担纲主角,通过描绘流浪汉们恢复生活勇气与活力的过程,来激励广大观众,哪怕只起到很小的鼓励作用那也是好的!实际上,我们这些主创人员通过制作这部影片,也获得了鼓舞与活力呢。

在「东京教父」一片中,我并不想将无家可归者看作是弱者、不幸的代表或社会的包袱。与其把他们等同于现实存在的无家可归者,不如将他们看作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软弱」与「悔恨」的象征更合适。
 
无家可归衣食无着的他们过去都曾有过热切辉煌的人生,而如今生活中的亮点都一一离他们而去。他们的不幸并非无家可归,生命的黯淡和光鲜不再才是真正的痛苦。我认为重拾生命的光明对他们来说才是真正的幸福,本片的内容正是要向大家展现救赎的过程。

(2)您想通过本片向观众传递什么信息?
 
我认为您看了我上面的回答就应该很清楚了。

(3)您的上一部作品「千年女优」以「恋情」为主题,剧中充满了两位主人公擦肩而过的场面。本次作品的主题是「父母之爱」,和前作一样有很多擦肩而过的剧情。不过,对于「命运」与「因缘」,您是怎么看的呢?

无论是「命运」还是「因缘」,都不是个人的力量和意志所能左右的东西。出现在「东京教父」中的种种「偶然」亦是如此呢。在现实中,人经常会面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获得哪怕一点改变。不过,尽管我们无法控制自己和身边的许多事件,但事情发生后该如何应对,便取决于我们个人的意志抉择了。与其对着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态哀叹,更重要的是多花些心思去想想该怎么处理眼前的既成事实。

「命运」、「因缘」和「偶然」既无法预测,也不能逃避,你必须接受现实。人对既成事实的应对方式却能够改变未来。我希望通过三位主人公传达我的一个理念,那就是:哪怕天崩地裂,也要杀出个黎明!

(4)三位主人公中您最喜欢哪一位?请说说理由。
 
这我倒说不出。三个角色我都很喜欢,不过最令我心动的是「三人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三人是一个整体,对我来说三人就像是一位角色,缺了谁都不行。不过硬要我挑一个的话,那大概是小花吧?
 
这和我之前的回答多少也有些关联,比如故事的基调是塞翁失马,幸运与不幸只是一线之隔,幸运的面纱下很可能潜藏着不幸,表面的不幸也很可能孕育着幸福。说到底,一切都取决于人面对现实的态度,所谓诸行无常。
 
我觉得这种「搞不清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的感觉真是绝了。我希望本片的世界观能平静地包容这种二律背反的事物。本片中的幸运与不幸简直是浑然一体,在偶然事件的促使下散发出灿烂光芒并相互影响碰撞。同样的,小花被描绘成一个「不知是男是女」的人物,也就是说,他的身上共存着男性的一面与女性的一面,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物切实融入故事之中。要是缺少了小花,这个故事也许就讲不下去了。

(5)婴儿的名字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Holy Night」这首赞美歌在日本译作「きよしこの夜」(圣洁清明夜)。我根据其中的「「きよし」(洁净、圣洁、清洁)给婴儿取名为「清子」,除此以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其实原本觉得用「圣子」更合适,不过汉字和假名总是对不上,所以就按发音还是叫「清子」了。

(6)在本片中,您通过一个婴儿的出现将三个主人公过去的生活展现给观众看,您为什么选择这种演出手法?导演您是否觉得与其展望未来,揭示角色的过去经历是否更为戏剧性并且更具感染力?
 
并不是这样。总的来说,我不喜欢纠结于某个人物的家长里短,因为这种剧情实在是无聊透顶嘛。人物的往事说到底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并非是观众眼前正在发生的事儿,因此最多也只用来对出场人物做一些说明介绍。而「人物介绍」又有什么好拍的呢?

我在「东京教父」中描述出场人物的往事,一方面是为了介绍和说明人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挑明他们在剧中种种行为的肇因。这些与剧情的进展同步出现的往事总是将故事带入新的发展。
 
其中一个典型的事例便是银叔捏造出来的往事。银叔编造了自己的悲惨过去并对小花倾诉,目的就是希望对方能够怜悯自己。尽管谎话很快就被揭穿,但这次穿帮却推动了银叔在现实中的进展。因此三位主人公的往事之所以会出现在剧中,是因为我原本就计划在他们各自的叙事结构中同步展现当前剧情和过去的事件。

(7)您最近的两部作品都是自己执笔剧本的,请问这其中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千年女优」和「东京教父」都纯属我个人的原创作品,因此很难与剧本作家或其他创作者共享世界观,作为原作者,必须由我来写出自己意图表现的作品氛围。不过话虽如此,我原本也是不想独自执笔剧本的,这是由于我希望在一部作品中尽量保证多种视角。虽说也有人喜欢用独特偏执的视角拍摄更加极端的作品,单就我来说,还是希望通过多视角来更深入的探讨作品,以便制作出富有多样性的影片。

(8)在「Perfect Blue」、「千年女优」和「东京教父」这三部动画电影中,您最喜欢哪一部?
 
我执导过三部动画电影,还有已经在日本国内全部播映结束的电视系列动画「妄想代理人」(共13话),加起来一共4部作品,对我来说,每一部作品都非常重要且难以忘怀。我并不特别偏爱其中的某一部。如果没有「东京教父」便不可能拍出「妄想代理人」,要是没有「千年女优」,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东京教父」了。对于我来说,重要的不是单部作品,而是系列作品的传承与发展。
 
不过,在我至今为止的作品中,我认为「东京教父」的创作质量最高。就这点来说,这部影片是我最喜欢的作品。

(9)导演您曾经执导过「Perfect Blue」,这部具有变态惊悚要素的作品在动画片里也是较为冷门的题材,但您还是获得了成功。那么接下来您准备挑战哪一类题材呢?
 
想做的真是太多了,但动画作品并非我一人之力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出来的。因此我在进行策划时,必须了解和考虑到制片人、演职人员、广大观众和社会动向这些自己身边的现实要素。
 
SF和机器人题材、老人与儿童共同演出的幻想题材、少年冒险题材、青春题材、中年夫妇的危机等等……我的脑袋已经被诸如此类的点子塞得满满的了,今后或许还会蹦出什么新的点子来。到时候我会根据自身和身边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一个适当的题材作为新作的主题。

(10)您是否准备制作一部新的动画电影?
 
现在我刚刚着手准备一部新的动画电影。我只能告诉您,那是一部关于「梦」的作品,其余的目前无可奉告。不过,后年就能公映了,敬请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iffx 于 2010-9-21 08:35 编辑

[翻译] 今敏访谈:「红辣椒」(07.4)

这是一家名为「Cinefantastique」的美国媒体于2007年4月就动画电影「红辣椒」对今敏导演所做的采访,不过他说自己也记不起那究竟是网络媒体还是杂志了。

接下来就是中秋三天假期了,准备好好休息一下整理手头的工作,顺便把「千年女优」的长篇访谈译出。祝大家中秋快乐!



(1)您初次阅读筒井老师原作时感想如何?从阅读原作到制作电影,导演您对这部作品的理解经过了怎样的进化呢?

相比其他部分,最最刺激的便是对梦的描写本身了,我爱死这种摇摆于梦幻与现实间的感觉了。

梦常常以奇妙古怪的外观示人,作者在书中真真切切地写出了这种曼妙,让它变成了切实可见的东西;此外,本书还注重描述了探求这种奇妙表象下根源本质的过程——我们究竟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而且在书中,梦最终流入了现实世界,这些点子真是太棒了。

说实话,我之所以在导演处女作「Perfect Blue」和第二部作品「千年女优」中着重描写了梦与现实、幻想与现实、或者说——记忆与现实之间的摇摆不定,其原因就在于我想拍出「梦侦探」原作小说那样的感觉。后来筒井先生也正是看过这些影片后才委托我将「梦侦探」拍成动画的,在感到无上光荣的同时,我也惊异于这不可思议的因缘。

尽管如此,但小说原作毕竟已经出版十几年了,在此期间,很多业界主创人员受到「梦侦探」的启发,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影像作品来再现这些点子,我也正是其中之一。因此,我认为完全不可能在银幕上照搬原作内容,即便从篇幅和内容讯息量来说,仅仅一部电影里又怎么能塞得下呢!

因此,我便先将原作按下,决定不仅从「梦侦探」、还要从筒井老师的其他作品中汲取灵感与点子,然后再把它们揉进「梦侦探」的结构中去。比如剧中研究所长和职员的对话,就套用了筒井老师拿手的文字游戏写法。对于我来说,电影「红辣椒」不仅仅是原作的电影版,更是对筒井老师作品的致敬。

此外,对于梦境的描写也脱离了小说中运用文字功力唤起观众想象力的手法,而直接用画面影像来表现梦境的多姿多彩——毕竟影像是很直接的,不需要借助文字说明。在小说中,只要有需要,作者可以随时停下笔头的叙述,对某一个奇妙的梦境进行专门解说。但电影这种流动不止的影像手法则不可能停下画面来进行解说,因此我选择力求使用摄人心魄的画面来替代解说。

(2)原作中并没有游行的桥段,您为什么要把它加入作品中呢?


这和我之前所说的内容多少也有些关系,因为一部电影的长度是很有限的,因此不可能像原作那样用多种手法来描述形形色色的梦境。因此,在电影「红辣椒」中,我设定了一个串起整部影片的梦境——用这个噩梦作为全剧的核心。对于这个梦境,我要求让观众一眼看到便知道那是噩梦。

但是您又要问了,为什么选用一个游行的场面呢?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可以确定的是,在「红辣椒」中,我打一开始就决定将这个噩梦和其他电影漫画中给人的一贯印象区别开来,我不打算将它描绘得阴暗可怖,而是采用「光鲜亮丽过了头反而让人感到恶心」的表现方式。游行的场面太适合这个设定了。此外,和原作中一样,我将全片高潮定在梦境流入现实的剧情。

也就是说,按我的构想,剧情最后的目的地还是「现实世界」,因此游行队伍正好可以被看作是向着现实前进,非常切合我的设定——毕竟,游行队伍这东西,总是有出发点、也总得有个目的地。

确定了目的地,则意味着又需要一个出发点。我将出发点设定在距离人类城市最远的「沙漠」,那是一个被隔绝在人类社会之外的场所。因此排成队反复过马路队伍的成员自然就是和这个「化外之地」相符合的「被丢弃的物品」了。在「红辣椒」里的游行队伍中,我画上了神社的鸟居和佛像等带有宗教意味的物品、也加入了诸如招财猫和不倒翁这样日本传统的东西,此外还有过时的老爷车和家电等各种各样物事,它们都属于「被丢弃的物品」。

就算现代社会的宗教性已经不像一百年前那样具有浓重,传统习俗和事物原本的含义如今也已经丧失殆尽,它们现在只是一堆没有宗教含义的时尚玩物罢了。在日本的高度经济成长时期,明明还能用上一阵子的家电和汽车也在物主的消费欲望下惨遭遗弃,人们买了东西又很快喜新厌旧,于是家用物品也是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我想表现的就是这些被丢弃的物品通过梦境世界重新杀回现实的场面。

和这种现象相辅相成的,便是现代人对诸如「梦境」、「下意识」这些单凭理性难以理解的事物所采取的那种无视、压抑以及轻蔑的态度。

确定了这个「被丢弃之物的排成队反复过马路」的点子,然后在排成队反复过马路队伍中塞满那些原本不可能动起来的东西,又让它们活过来之后,我才对动画电影「红辣椒」有了一种自信。而且,很多观看过「红辣椒」的观众都提到自己「对排成队反复过马路队伍印象很深」,作为本片的导演,我非常欣慰和满足。

(3)预算情况如何?还有,制作影片一共花了多少时间呢?

预算约为三亿日元。从策划到影片完成大约用了两年半。剧本之类的准备工作用了半年,从分镜到实际作画、拍摄、音响作业和最终整合为止大约用了两年。

(4)您小时候喜欢哪些动画片?这些作品对您成为动画导演这件事儿是否有推动作用?

日本最早的电视动画是手塚治虫的「铁臂阿童木」,是从1963年开始播映的。我就是在那一年出生的,所以说我诞生于电视动画的黎明时期,并且和它一起长大。

儿童时代挺喜欢看手塚治虫做的电视动画。到我上高小的时候,「宇宙战舰大和号」正人气爆棚,我也是该片的影迷之一。上高中的时候我特别爱看「机动战士高达」和宫崎骏导演的「未来少年柯南」这类片子,因此我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动画迷。

这种经历对我从事动画工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股影响力并非来自那些作品的内容。爱看片子和想做自己爱看的片子是两码事吧,毕竟我想做的东西可并不是过去自己看过的那些老片。

(5)导演您受到过哪些电影和电影导演的影响呢?

那实在是太多了,我没法举出特定的例子。

虽说我观影无数,但我想其中大概有九成都是美国电影吧。所以说我的电影叙事方式是从好莱坞电影中借鉴学习了许多经验的。不过,要说电影工作者的话还是黑泽明导演,他的片子和关于他的书籍我是看得最多的。

虽然我还配不上自称是「受到黑泽导演影响」,但即便现在,我在制作电影时也经常参考黑泽导演的相关资料。黑色导演是一个为了让电影哪怕只有一点点改善,就会毫不犹豫倾尽全力的人。一想到他,我便感到备受鼓舞,就会对自己说「再加把劲」!

(6)您认为梦是如何影响人生的?还有,您认为梦境能够反映出人的精神和自我吗?

我们清醒的时候是理性的动物,生活中泛滥着刺激和压力。如果再没有时间去做梦,那恐怕很多人就会被压力压垮,或者陷入过度的悦乐之中而丧失意识平衡了吧。白天清醒时被各种刺激弄得倒错的精神,在夜晚的梦中才能获得休憩与修复。这就是我对梦境的概念。

我认为梦境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精神和自我,甚至能够反映出更多更深的东西。

梦境是发自下意识的讯号。我们无法直接对下意识进行认知,也正是因为如此下意识才得以成为「下意识」。下意识对我们来说是未知的领域,从那里传来的讯号——梦境——也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东西,但却又可以通过研究梦境去想象下意识的内容。当然,梦境这个连接下意识的线索并不总是让我们感到愉悦,或许对我们的意识来说,梦境带来的不快要更加多呢。梦境或许是想象力的烈性药剂也说不定呢。根据时机和场合的不同,它所扮演的角色也在毒药和良药之间随时变化着。

所以,漫不经心地深入梦境是非常危险的举动。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还是把梦境看做惊鸿一瞥的现象,不要去深究为好。

因为如果硬要去深究自己心灵的深处,或许会弄得精神崩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占一层,大概不够用……先这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5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豆瓣上看到了  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6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9/16二楼更新 今敏访谈:「Perfect Blue」(9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7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9/17三楼更新 今敏访谈:「Perfect Blue」(98.2)<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7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9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9/19 四楼更新 翻译] 今敏访谈:「Perfect Blue」(98.2)<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0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9/20 五楼更新 [翻译] 今敏访谈: 「东京教父」(0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0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喜欢东京教父,他们在找到弃婴父母的同时也找到了自我~~~
接下来的访谈是《盗梦侦探》了吧?
今敏没了真可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喜欢东京教父,他们在找到弃婴父母的同时也找到了自我~~~
接下来的访谈是《盗梦侦探》了吧?
今敏没了真可惜~~~~
Uranus 发表于 2010-9-20 15:16

对,刚在六楼更新了 今敏访谈:「红辣椒」(07.4)

千年女优的那篇很长,节后再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沪ICP备13020230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GMT+8, 2024-5-21 14:54 , Processed in 0.17667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