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白鹅君

[活动] 白鹅纪归来!2018年上半年动画杂谈征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1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不列颠狮子座 于 2018-7-25 23:01 编辑

业余观众,第一次写,大家都写的挺简略,有些尴尬,刚刚发现,心情如头像。


白日焰火

DARLINGintheFRANXX》,简称ditf,是20181月开播的一部半年番动画。在业界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敢于选择做连续两季,不分割放送的原创动画,可以看出在企划初期,该动画就有着不小的野心。这种方案本身就说明制作团队不屑于采取一般动画规避风险的操作,该作品有着无需根据观众需要进行修改的价值,也侧面反映出他们对于自己作品的信心,这股劲头无疑给了许多始终都在期待着出现一部优秀原创动画的观众一剂强心针。
从制作阵容上看,ditf属于A-1Pictures和TRIGGER联合出品,Aniplex发行,主创人员都在之前的作品中有着非常亮眼的表现,这样堪称豪华的制作阵容,自然在开播前半年就为ditf带来了颇高的关注度。而Aniplex的制片人鸟羽洋典更是在当时的访谈中,把该动画的制作团队比喻为国家队,希望作品能突破“动画”的限制,在更广的范围内获得关注和好评。
这样万众瞩目,承担着无数期待,还没有正式登场就已经光芒四射的“国家队”动画,经过了6个月的时间,究竟给了观众们什么样的观看体验呢?
从各个论坛和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窥见一斑,其中不乏少量好的评价,但网络上口碑和评分的滑落难掩该片高开低走的现实。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一个看似稳妥的团队制作出了一部难以让大多数观众满意的作品,ditf到底差在哪里?
在这里,我将以一个每周看完一集ditf的普通观众的身份,谈谈个人的想法。


1.主题
ditf是一部商业作品。
在艺术作品中,经常有无主题或弱主题,观众只能得到一种似似而非的感受,表达能力不强的通常无法描述好自己的观感。这类问题,商业作品是没有的。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商业作品,都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主题,这是获得观众喜爱的基础。
比如今年初有这样几部作品《爱吃拉面的小泉同学》、《比宇宙更远的地方》、《摇曳露营》,都是走青春治愈路线,内容可以简化为“美少女做某事”。这三部片子的另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主题明确,标题即主题;拉面、南极、露营就是片子的主题,从头至尾,他们都在描绘唯一的主题。
先看一下基础分类,分类一般都带有提示性。这部动画在国内网站上的分类是科幻/动作/原创,很遗憾,这些泛泛的类型划分显然都不足以代表国家队的主题。
那么国家队真正最为核心的主题是什么呢?接下来,试着从正片入手,分析一下。
国家队是一部群像剧,这是近几年被糟蹋的最厉害的词之一。群像剧塑造的角色虽多,但这个类型有着一个固定的模式,就是在故事的最高潮,要对之前的松散的多段内容进行收束,也就是说,群像剧的主题必然与最高潮把角色连接在一起的事件紧密相连。
这样一来,ditf的主题似乎也不那么难总结。在最后几集中,剧情急转直下,APE和叫龙的真相一一被揭晓,启动了这个故事里的最终事件——打外星人。
打外星人这部分是整部动画的终结,把APE、叫龙人、男女主角和其他角色的最后都包含其中。叫龙开启了这个故事,男女主角连接大家的力量守护地球,开拓了以他们为代表的角色群体生存的道路,APE作为BOSS以失败告终。这段连续的情节似乎可以发掘主题,实际上,想在这里突破却没有这么顺利。主题是从始至终,作者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即便是作者本身没有多考虑,观众也可以通过感受来总结,ditf却没给观众这样清晰的印象。在最终事件里,所有内容被串起来了,但在外星人出现之前,抗击外星人从来都不是推动剧情发展,带给角色转变的力量,甚至叫龙都不是,所以最后一系列的战斗也无法帮助我们确定主题。活出自己的人生,成长为真正的人类,在结局最终的台词里,ditf似乎要表达这个概念,可也是只出现结尾,没贯穿全片,连最终回都概括不了。用结局来推断主题意味着作品本身必须是重视情节的类型,然而ditf算不上情节严密,这条路看来是走不通的。
而商业片的情节编排,实际上是存在着一个大致规律的,情节的推进和观众的感情波动会大致相符,会有一个逐渐上升的坡型,那么放弃情节,从感情波动方面入手,国家队是什么情况呢?
(第一张是nico好评率,第二张是s1单集评价汇总,蓝色柱状为好评,底部红色曲线是差评)

从两份涵盖了中日双方评价的图表可以看出,好评最高的都是第十三话。借着前一周的势头,国内讨论人数的巅峰在第十四话出现,从十五话差评和评价人数减少开始,评价一路滑落。虽然Niconico的好评率不体现参与人数,但观众总数的走势与国内也是相同的。不同于剧情的高潮,观众情绪最高潮的13-15话中出现的哪部分情节呢?是男女主角的回忆、误解以及重新确认彼此的感情,非常纯粹的恋爱情节。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中日都在十八话后,评价基本固定,无力回天,而这恰恰是ditf最重要的剧情节点,从博士的回忆转入本该是高潮的结局,也就是刚才我们利用情节分析的切入点。讽刺的是,这时流失的观众已经不再关心该片,而依然坚持的观众也只在艰难地忍受着,评价的交叉换位更是让ditf晚节不保。
情节和情绪高潮的完全不重叠,也是ditf后期失去观众的最重要原因,结局完全背离了初期取得的观众的期待。作为一部长篇作品,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
而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无疑是作品主题的模糊,ditf制作组内部没有一个关于“他们要表达给观众什么”的清晰共识。
一部作品的主题有着非常丰富的选择,可以以剧情为中心,可以以感情为中心,还可以以角色为中心等等,制作者的选择范围很广,不同的主题又对应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手法,这是完整商业作品的原点。从观众的反应来看,无论制作者是否出于自己的想法,ditf前十五话是建立在观众对男女主角色和感情的认可上,这种认可让当时被抓住最多的观众适当的放宽了对其他角色和整体剧情的要求,而后续的展开,这部分观众的期望被弃置,他们得到了与他们前期预估完全没有关联的另一个结局。
在ditf开播之初,就有一种声音,认为此片有意延续G社的传统,包括外星人的登场,都是沿袭了他们的展开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对比另一部“开局自行车,结尾歼星舰”的天元突破,不仅不能认为ditf的剧情安排是合理的,反而能鲜明地看出这部分构思上的失误。之所以天元突破完结后能获得较高的评价,正因为天元突破的主题异常突出,贯穿始终。天元突破从始至终都在表达“用无比的勇气和毅力可以突破一切障碍”这样的精神,换一个角度,天元突破也是记录了这种精神最大体现的男主角的成长史。中后期战斗力急速扩张的对手在天元里出现并不突兀,在剧情上也有明确的层层递进关系,用意在持续地加深主题感染力,男主角的精神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从深埋心底到坚持不灭,手段的无所不用其极却始终围绕着同一个核心在运转。而后期盲目地引入强大外敌的ditf,是在没有主题的情况下,无目的地地对剧情事件进行升级,本末倒置地把宏大场景作为意义本身,而非渲染主题的做法,结果当然也是得不偿失的。
没有真正想要描绘的主题,没有要传达给观众的东西,这可以说是ditf的天然缺陷和最大短板,后果当然就是ditf作为一部开场强势的原创动画最后不符合预期的惨淡收场。


2.情节、角色和节奏
一部长篇动画,本该围绕着主题展开情节,塑造角色,讲好一个故事,而ditf主题的不明确带来的另一个缺陷就是,故事元素支离破碎。
有人会觉得很多群像剧不都是通过大量角色的多个视角来进行叙事,ditf哪里不行呢?
我们可以先看另一部典型群像剧的做法。《无头骑士异闻录》的作者成田良悟,正是以写群像剧出名的作家。在无头骑士异闻录的第一卷一口气推出了大量的角色,他是如何安排情节的呢?在这个故事里,主题是明确的,“扭曲的爱”。在该书的一章,出现了一个聊天室,在后面的剧情里,读者可以得知,聊天室里每一个ID背后都是一个重要角色。不仅如此,作品真正的舞台是池袋,数量繁多,来自不同地区的角色,成田都选择性地只对他们在池袋这个大舞台的范围内的行动进行详细描写。最后书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设计,就是池袋特有的“帮派”。无论是加入帮派的人,还是没有加入的人,看似错综复杂、乃至毫无关联的多个角色都通过与帮派微弱的联系,互相连接在一起。在第一卷的结尾,主角召集了他的帮派组织了一次快闪,通过这个结尾,数量极其庞大的角色更为紧密地被统一起来,使他们每个人的故事不再各自孤立,他们成为一群有着必然的相互关系,被困在“扭曲的爱”之中的人的集合。一个完整的群像故事就此完成。
即便不是完整紧密的,情节之间也应该具有合理的内在关系,用以制造具有持续性或递进关系的矛盾冲突,再配合着角色适当的感情描写,调动观众情绪上的共鸣,以上这些,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安排。遗憾的是ditf都没有做到。
在这里,我们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分析,那就是心、满、太和与他们相关的剧情。
这三个人相关的情节,可以说是颇具争议。在播放中期,就有很高的话题度,完结之后,也有不少人无法释怀。
我们先从角色开始分析。这三个人第一次引起观众广泛关注的情节,就是换机。ditf从宣传伊始,就是按两人分组来进行的,之后更是有莓的两次更换搭档失败,给人以换机是无法实现的印象。然而在第十一话里,换机却成功了,心的搭档由太换成了满,并且引发了之后的一系列剧情。
当我们以上帝视角,回头去看心满太三人的角色和情节是不是不可辩驳的灾难,我的意见是否定的。
天灾级的效果不在角色和情节本身,在整体。
太是一个有着明显身体特征的角色,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额外的关注度。在故事的前几话中,太也有着比心和满稍微突出一些的个性表现,除了好吃,他流露出对搭档心强烈的保护欲,这种保护欲是十分外露的,还带着些他性格里的急躁冲动。
而太的搭档心,有着姣好的外型和温柔的个性,与对太也不乏贴心的互动,使两人在初期矛盾不断的小队中,看似一对异常和谐的搭档。在这段剧情里,她还被强调了一个特点,就是相比于小队的其他成员,她比较少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前几话男女大战中,还得到了“连平时不说话的心也表达了意见”的评价。
满在初期是一个相当不讨喜的角色,处处与男主角广作对和上机鹤望兰失败,都让这个角色仿佛小丑一般。
在第十一话,换机在这三个人之间发生了,让很多观众难以接受。那么在角色上,这前后是如何进行塑造的呢?
在换机前后,太的塑造实际没有太大变化,而心和满的形象得到了更大篇幅的描写。
心的转变看似突然,其实还是有一定的铺垫的。在花房,她曾经对满说,羡慕他能说出自己想法,说明她其实有着表达自我的欲望。除此之外,她对母性的向往和坚持,也展现出她内心还有着与固有印象不同的另一面。母性本来就是一个很具有风格的标签,代表着保护、奉献和支持,暗示了表面柔弱的她内在会为他人而变得强大。
满在换机前后,也有单独对角色进行丰满,详细地揭示了他针对广的原因。小时候约定被遗忘的怨恨和自身的羸弱,让他竖起了心房,在众人面前维持着一个看似高傲的形象,这样才能勉强维持得了他的自尊。在02到来后,广的变化和驾驶鹤望兰失败,对他的刺激是比表面更深刻的。
到了这时,太和心的冲突,实际上已经有些端倪了。太外露的保护欲和心内在的坚强是有所冲突的,而满的外强中干,恰好是心在意的和需要的。心需要的那个她来支持和保护的人,恰好就是内心有着缺口,因为广的转变而失去了自己坚硬外壳的满,他们三人的重组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如果这样分析,看起来也不太坏,可为什么分解之后看似顺理成章的发展,在播出时,让观众的反应非常激烈呢?这就是节奏和情节糟糕的安排带来的恶果。
节奏,是一个近年在动画评论中,经常被使用的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可以引申为“我就是感觉看的不爽”。节奏,是串联情节的手段,张弛有度,有效地调节情节之间的缓急,能更好的帮助观众酝酿情绪。这种表达手段,理应没有定论,但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来稍微评价一下,那就是情节安排的时间和时长。虽然一部动画作品,我们无法彻底将其分解,如流水线一样模板化创作,可不代表我们不能用做辅助手段,更好地解释我们的感受。
就像吃法国菜需要遵循顺序,情节的安排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但ditf却忽略了这点。造成心满太相关情节观感上突兀和不解的最大原因,就是前十话里,他们不突出的剧情地位。
前十话的剧情,可以说紧紧地围绕着男女主角广和02在描写,次一级的描写对象是莓和五郎这一组,连纯数位和未来获得的关注都比换机的两组更多。除了满驾驶鹤望兰的失败,他们始终处于浅层“背景”的状态,极少站在舞台聚光灯的中心。观众的关注力从来都是极为有限的,即便能好好地看满一整集的动画,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很完整地复述全部剧情,乃至台词和细节,观众会凭喜好和习惯来分配注意力,关注自己想关注的,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比如之前提到心和满在花房里的对话,制作组有刻意地安排过几次,这本该是一个有意识的重复和强调,但从观众反应看,却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这就是他们在前期剧情刻画上的弱势地位导致的,大多数的观众在轮到他们时,注意力有意或无意地流失了。前十集里,时间和时长的把握都很失败。首先是时间,一集动画从开始到结束,会安排几个较大的情节和几个串联的小情节,心和满的对话,无一不是安排在剧情中后段,用来串联的小情节中,并且与该集的大情节没有必然关联,对观众而言,他们的交谈只是一种氛围上的需要,是服务于主要角色的。单集剧情中后段开始的时间,已经过了导入阶段,观众的情绪都在牵挂前半集里埋下的伏笔,这导致无关伏笔的小情节,在观众眼里,差不多是“垃圾时间”。更为致命的是,制作组没有发觉到他们在这方面做错了什么,他们浑然不觉地把刻画三个人内在冲突的部分放在垃圾时间和背景描绘里,仅有的这点描写,还维持着相当低的出场时长,完全地淹没在其他角色的强烈冲突中。
观众没有上帝视角,而制作者是有的。在完结之后,我们回过头去,可以发现,在第十一话过后,心和满有了几乎仅次于广和02的篇幅对他们进行描写,在后期占了很大的比重。前十话近两个小时的内容里,对这三个人相关的剧情不仅没有得到能吸引观众的时机,时长的短暂也难以引起人的重视。前期的疏于描写,就让从第十一话一直到结尾,占有相当篇幅的心和满没有在前十集一个转折性剧情出现前,建立鲜明的角色形象,吸收足够的好感,那么后期,他们身上发生的激烈转变对大多数观众而言是缺失铺垫的不自然发展,他们的出场频率又变相挤压了前期粉丝基础更好角色的戏份和塑造,便只能加倍制造角色的恶感了。
角色、情节、节奏可以说是对观众评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这三者应该是一个紧密统一的整体,完全取决于创作者的编排。
主题的缺失,导致ditf没有一个可围绕的信标。这样一来,角色的设计和行动也变得缺乏目的性,计划的缺失导致为情节服务成了塑造角色的出发点,而ditf的情节,尤其是后半段的情节就是为了情节本身而设计的,在多个段落之间的联系是牵强而单薄的。灾难性的节奏安排,让本该和谐有序的故事近乎混乱,故事混乱又导致角色行为都很唐突,角色吸引力下降连带了观众注意力的分散,三者的恶性循环就是观看感受不是自然流畅,而是加倍的突兀荒唐。
“为什么他们就这样了?”
“为什么他们又那样了?”
“为什么这一切就发生了?”
多数观众不是过目不忘的记忆机器,没有动画以观众必须从上帝视角出发,反复拉片为目的进行制作。观众频发的疑问,并不是源于他们自身能力的不足,完全是制作方面的失误。
24话本该是一个足够讲好故事的篇幅,许多动画因为时长的不足,勉强地将剧情缩缩减减塞进十二三话的篇幅内,删删减减,表意不清,给观众留下遗憾。ditf有着二季度得天独厚的优势,却把这种优势做成了自己的劣势,角色之间,同一角色不同时期之间,几段重要情节之间,情节的后续回收,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缺乏连续性的规划,单凭一时兴起的编排,呈现给观众的只有再三发生的让人感到困惑的展开。如果这样的失败也要归罪与观众自身,那只能是欲加之罪,强加给对作品有过期待的观众们的无妄之灾。

3.视觉、演出和表达方式
动画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像类型,有着与其他影像艺术截然不同的特色。脱离了真实的演员和布景,动画能扩展想象力的边界,用更夸张的手法最大化视觉表现力。
但一部不以表现动画特殊质感为目的的作品,也自然不该脱离商业动画的基本要求,让视觉制造的冲击独立于主题和故事,损害作品的整体性,恶化观众的感受。
商业动画的画面和演出应该是依附于剧情框架,符合观众期望,引导观众注意力的。在现在业界普遍超压运转的当下,能获得稳定的画面已经是难等可贵的了,然而ditf却奢侈地浪费掉了这些资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为什么可以肯定地说,ditf浪费资源呢?在这里我们也取一个部分,这就是不能不谈的ditf广遭诟病的特点:“致敬”。
画面上的频繁的向前辈致敬是没人能否认的,大到分镜,小到设定,ditf在致敬是全方位的。
有人会觉得,致敬不是一个大家都用的手法吗?ditf也一样致敬不行?
致敬与“致敬”还真的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致敬在ditf里,要打上一个引号呢?
因为ditf使用的频繁程度,在整体中的地位,在整体所占的篇幅超出了应有限度。
动画作为用画面主要表现的形式,画面自然有着主导地位,但画面依然只是动画的组成部分,而非动画的全部意义。而以画面表现为主体的演出,也不能割裂于脚本和音声,不能过度,不能脱离,不能凌驾其他部分。ditf中,画面和演出的自作主张却是制作团队习以为常的。
当我们在完结后细数没有回收的设定和唐突的展开时,不难发现,作为一部机器人动画,ditf占比并不突出的战斗环节中却有着太多不合理的表现。
从第一话给人留下强烈印象的雌蕊单机操作和兽化开始,主角机是特化机体,同步率和机体设计,昙花一现的暴走模式,始作俑者博士在研发阶段的失败,结尾巨大机器人新娘,银河漂流和铁拳战斗风格,几乎每个机器人出现的场面中都满含有迹可循的效仿。
模仿是被允许的,不被允许的是无计划地随性使用。
机器人动画的战斗环节是每一部同类型作品里的重头戏,相当的吸引眼球,都会与作品的主题有着深厚的关联。角色在战斗这种极端高压场景里的表现也是塑造角色形象的关键,或坚强,或懦弱,或转变,许许多多经典角色被人津津乐道的都是他们在战斗中的台词或者名场面。ditf在战斗环节中,不乏现今难得一见的稳定作画,却充斥着兴趣而为的安排,角色、情节和设定大部分时间都是不稳定的,过量的致敬使得本应让观众大呼过瘾的战斗场面更多的让人一头雾水,生硬地塞入前辈们成功的案例没有唤醒老观众旧日的感动,也没有让新观众领略到视觉享受。脱离于作品的致敬应用,是一种极为平庸、拙劣的模仿,缺乏和整体的一致性,过多的使用反而使得战斗环节剥离于作品本身,这种压倒性的过度滥用,极大的损伤了ditf作为一部机器人动画的原创价值。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不意味着可以一步登天。自身的弱小与巨人的强大,应该让人更专注于自身的平衡,站稳自己的脚跟。致敬的部分在一部作品里的地位,应该是餐后甜点似的愉悦,或者最后点缀般的锦上添花,看得懂的人要能会心一笑,看不懂的人要能体会经过再创作的独特美感,一味的向前人学习,架空致敬元素,把模仿作为主菜进行调理,只能衬托出作品内在的空虚和作者能力的短缺。在ditf中,主题的缺失和内容上无力,配合过于自我和随性的画面表达,如此无法调和的矛盾却得到了奢侈的制作,在现如今的业界,是一次惨烈的资源浪费。
谈到表达,我们也不得不谈ditf另一个表达手段上的客观失败。那就是在全片结束后,在讨论中频繁被提及的一个词,妊娠。
角色间的感情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感情之于一部作品,就如同盐之于食物,是最普通,也是最基础的。孩子难道不是爱情的结晶吗?妊娠难道不是爱情的结果吗?ditf在结局里从头至尾强调难道不可以吗?
观众为什么不买账?
人类渴望的原动力,是丰富的,也是狭隘的,其中必然有着对于生存的渴望,对享受生活的渴望,对于美好感情的渴望,对于所爱之人和谐关系的渴望。而一部作品里的角色,作为承载了观众感情的载体,也是承载着这份渴望的容器。观众的期望是看到他们幸福快乐,看到他们被爱和爱他人的带着内心爱意的互动。表现爱情和亲情,观众们需要的是角色与爱人,与孩子之间含情脉脉的眼神,满怀温柔的肢体接触,亲切贴心的台词,他们的需要是最随处可见,最符合一般期望的画面,既不是单向的,也不该欠缺的。
而ditf在结局的表现无疑是异常的糟糕。怀孕和孩子反客为主成了表达重点,观众希望看到的画面不知所踪。用台词和背景一笔带过新生儿的庞大数量,爱人不在场的孕妇和几秒闪过的回归爱人,同性情侣的奄奄一息和结局黯然缺席,观众们期望看到的角色的幸福圆满,得到的只有不无遗憾的缺失,角色们的幸福有意无意地成了一种推理后的结果,退居了表达层面的里侧。不限于结局的取舍分不清主次在ditf中俯仰皆是,表达手法上的舍本逐末,极大的损伤了角色的价值,结局他们更是沦为隐藏在“孩子”身后的符号,他们的幸福是一种结论,藏在台词里,藏在剪辑中,就是不在观众们视线最长久的停留处,在最为重要的结局处理上,制作者毅然坚持他们偏离正轨的制作理念。
作为动画的制作者,本该由他们来决定观众们看到什么,如何看到,这是作者操纵观众的方式,由他们完全地指挥观众们感情的流动。ditf架空和偏离的画面和演出,肢解了作品的整体性,更谈不上调动感情,枉顾了观众的投入,可以说是近年来教科书般的失败典型。


4.观众是最重要的
绚丽精美的画面,张弛有度的节奏,配合感染力强的声音,有效地向观众传达特定感受,完成整体叙事,这样最终统合为一体的作品,才是商业动画。
网络环境使得作品评价有着前所未有的丰富样本,也给极大地贬低了单体评价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话语权。每个人都代表自己发表意见,而向左的意见往往会带来互相伤害,这使人遗憾又难以避免。评价的差异来自于方方面面,评价者的年龄、阅历、审美、偏好,乃至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经历,都会影响评价的落脚点。但评价又并不是极端私人化的,大众最广泛的认知和期待决定了评价也会普遍性地高度重合。
无论评价是完全一致的,还是两极分化的,只要不是特殊群体针对特化型作品的评价,就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感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理性评价则具有隐形的门槛,但不代表普通观众不能自我处理好如何评价一部作品。
首先,我们可以用感性评价给作品定调,好或者不好,换言之,喜欢或者不喜欢,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一个问题的答案即可。
理性分析可以是单个角度的,单角度取决于观众的关注点,比如说更关注感情描写,还是角色刻画;也可以是多角度的,比如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剧情对角色塑造的意义。
理性分析的基本问题是: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最终评价必须服务感性体验。
回到具体的ditf这部作品。纵观两岸,结束时评价已经较开播滑落了一个层次,好评和差评逐渐更替,我们可以认为主流评价并不是好的。
暂定了ditf的评价并不是一部好作品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理性分析。
我们先要看作品的目的和期望值。TV作品的制作不能跟剧场版相提并论,娱乐影片不用符合艺术作品的期望,这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意味着作品的目的和期望不是完全不可估的。ditf是一部原创机器人动画,这个类型在日本动画体系中占据着不能被轻视的地位,ditf的制作团队也能给出较为漂亮的履历表。无论是目的,还是期望,ditf都在一开始就拉高了所有观众的期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队的定位不无道理。
从技术层面上,我们可以选取几个角度,但不能只看单一角度,要注重作品呈现的整体效果。
画面上,ditf贡献了具有一定吸引力的角色和美术效果,稳定的作画表现,但没有突出的画面风格,在重要演出中过多的模仿导致作品价值的下降。
声音上,有个别声优表现尚可,几个声优差强人意,拉低了整体,BGM的使用流于平淡,在部分场景里失职。
角色方面,少数角色初期还是吸引到一部分关注,建立了一些好感,但后期塑造失当,重要角色塑造失败,总体上是不成功的。
故事和内涵是ditf的软肋,可以肯定创作的意图是正面的,符合观众在商业作品里的期望,但目标是所有观众的作品几乎都是如此,具体到ditf中,故事要素模糊不清,编排失误,主题太过浅薄平庸,不足以支持一部完整商业作品。
表达是ditf最为失控的一个环节,表达说来抽象,其实对观众来说也不难理解。之前讲到观众注意力不能持续,这对创作者来说,也意味着观众会凭着自己的意愿主动忽略一些内容。为何一些特化型作品,舍弃了最多的观众,反而能取得成功,因为他们目的明确,用最少的资源做出了最成功的表达。ditf却用最多的资源做出了最差的表达,他们频频地选取观众们不想看到的部分深入刻画,却把观众想看的东西弃之不顾,创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被放在整体作品之上。ditf没用活用长篇幅影像作品的优势,他们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自然也就无法带动观众的注意力,表现并不出色的诸多要素被缺乏合理性地组合到一起,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就是混乱无比的ditf。
过高的期待和过低的表现,其中太过强烈的落差,不能单纯归咎在观众太过苛刻。成为一个观众并不难,只需要在椅子上停留一段时间即可,而观众却是最重要的,他们是作品诞生的目的,是决定作品价值的基准。
不能说创作者的意图是不重要的,但商业作品唯一不该辜负的唯有观众。ditf显然忽略了这点,可以断言的是,在制作过程中,观众的感受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本该处于指挥位置上的制作者,把自己摆在了去获取乐趣的观众的位置上,一味地“享受创作的快乐”,那也就无怪乎作品最终的评价一败涂地。
观众是最重要的。
ditf如同一场绚烂的烟火,却绽放在白昼,在最为闪耀的日光中留下的苍白光华无比微弱。
然而这场转瞬即逝的庆典中,观众的得到只是不合时宜的些许闪光和空留的遗憾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2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麟 发表于 2018-7-22 11:03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OeYsCEACdV8hp9McEtUGA3ESh5cJ_Lqs

18年7月完结分析

嗯嗯,邮件也收到排上日程了,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不列颠狮子座 发表于 2018-7-21 23:25
业余观众,第一次写,大家都写的挺简略,有些尴尬,刚刚发现,心情如头像。

白日焰火

请问有合适的配图吗,没有的话白鹅纪这边会看情况配一些图,可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3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鹅君 发表于 2018-7-22 12:04
请问有合适的配图吗,没有的话白鹅纪这边会看情况配一些图,可以吧?

需要配图几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是一段内容至少有一张图这样,可以是动画的截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8-7-25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5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鹅君 发表于 2018-7-24 10:31
一般是一段内容至少有一张图这样,可以是动画的截图

加了图片,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不用我的截图,实在不想拉片,就大致截了几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不列颠狮子座 发表于 2018-7-25 22:59
加了图片,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不用我的截图,实在不想拉片,就大致截了几张 ...

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xion516 发表于 2018-7-25 13:16
支持一下泥潭,看看能不能混到票去看看部长,为此还绑定了个手机号...图是瞎基霸配的,您随便安排,都没问 ...

收到,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7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星光,礼仪和战斗——《少女☆歌剧》和宝冢歌剧团的溯源和讨论 - ONLY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296095

这样可以投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4-6-16 09:56 , Processed in 0.029868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