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36|回复: 2

[电影] 陈可辛《中国电影是歇斯底里的状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7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000万《如果·爱》被3.4亿《无极》赶出影院

  之前我是不知道一部大片究竟有多大的。

  2005年《如果·爱》上映的时候,我跟很多记者沟通,他们都说这个戏不像大片,我说我已花了9000万元人民币了,还有三个明星,但他们还是觉得这不是大片,后来他们告诉我,《无极》才是大片。

  用香港那套大片规则来算:我三个明星都比《无极》的明星大,有张学友、金城武、池珍熙,绝对比谢霆锋、张柏芝、张东健、真田广之加起来价格贵。韩国演员便宜,日本演员更便宜,便宜到100万就可以了,日本的制度基本上很牢,演员被大公司控制,基本上跑不出来,木村拓哉也跑不出来,也不过是一二百万人民币。最贵是香港,更贵是香港去了美国的演员。后来《无极》到了香港,票房就只有五百万,香港观众只认明星,这也证明《无极》的明星是不到位的。  

  《如果·爱》在内地上了两个星期,票房很好,但是到《无极》上的那天,一个戏院11个厅,一夜之间一个厅都没留给我。我昨天还坐着60%的观众,今天就一个厅都没有了。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银幕不够,来一个大片,大家想看的时候,其实11个厅都还不够。  

  我才开始明白,哦,原来内地的规则完全是相反的:我们香港是明星制度,导演只是吸引明星的人跟把故事讲好的人,观众永远冲着明星去,而内地恰恰相反,是导演中心制。

2000万的电影没人投资,3亿的就能找到

  现在2000万元的电影没有人投资,但是3亿元的影片就能找到投资。因为剧院票价高,内地观众一年进戏院看的没两三部,所以他一定是选最大的,别的电影他都选择在家里看盗版。每个投资方听说投资2000万,连故事都不会来听你的。大部分2000万的电影,观众都不进影院看:第一,你的明星不够大;第二,你的场面不够大。  

  三五百万的戏有人投,500万给你,你爱拍什么拍什么,它可以从电影频道、DVD收回成本。2000万的片子你没办法通过这些下游手段收回成本,戏院不够,所以票价高;票价高,观众就只会去选大片,然后买盗版看。电影院要冲着一些很大的片去,变成11个厅都做一部大片。其实全世界的观众现在都冲着大电影看,美国也这样,中国只是更极端。 

  但是中成本电影是电影里面最重要的,没有中成本的电影,就没有健康的电影圈。就等于一个社会需要中产阶层,中产永远是最重要的阶层。所以中成本的电影永远是电影业健康的一个指标。  

  这就是现在中国电影一个完全歇斯底里的状态。 3亿元是怎么煽来的   3亿元的投资可以从演员的片酬倒推出来。投资多少主要是看演员多少钱才肯来。你有了这些演员,基本上欧美、新马泰、韩国、日本、香港,20分钟就能够帮你算出票房来。这些地方能卖多少钱是买片人决定的,买片人的决定是参考这些演员上一部戏票房来的,打三四个电话,就能知道这部戏你将能赚回多少钱。

李刘金三个人片酬1亿

 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三个人的片酬就得1亿元,演员的片酬占总投资三分之一是很健康的,这在海外也是很正常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人是希望把明星和拍片的比例尽量控制在一半对一半,结果台湾老板一路来抢人,比如李连杰正在拍别人的,他偷偷跟他说,我给你多1000万,你先拍我的。一共10块钱,7块给明星,剩下3块去拍戏,这3块不够?不够就随便找个便宜的导演,找个便宜的编剧。他们又来跟导演说,陈可辛,我有个方法拍演员更便宜,我有李连杰,干嘛去拍那么大场面的戏?观众最爱看就是李连杰打,那就把李连杰关在一个房间里,让他不停打,两人对打能花多少钱呢?拍6个月都花不了多少钱。台湾电影最后就是这样被弄垮的。  

  要保证影片的质量,就得保证足够的钱来拍摄,推算出来《投名状》要3亿元。这样你很容易看,减掉演员的片酬,你剩下的钱够不够拍这部电影,够拍你就可以拍了,不够拍的话你就再回来,要不跟演员商量能不能便宜一点;要不跟投资方说,这个戏其实比想像中的大,能不能再给多一点钱——就那么简单。

3亿元投资,来得真不是太难

  这3亿元来得真不是太难。我第一个说服的是我的搭档摩根,很早前我有个雏形的概念跟他讲,他就很兴奋了,不停地出去跟别人说这个戏是一个很不同的戏,然后他去说服寰亚的老板林建岳。  

  林建岳听这个老外一路在吹,不知道是真是假,就找了我去丽晶酒店聊了一次,他不看剧本,就是让我给他讲这个故事,他坐在那边听了15分钟,听了大概的故事,第一场戏李连杰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见到徐静蕾。他说明白了,行。以后真的问都没问过,他拿的钱最多,快一半了。  

  然后我去找了中影公司的韩三平。我说:“韩总,我有2亿多,你有没有1亿?”或者有没有8000万,或者7000万?中国的市场是,你就算票房卖了2亿,都回不了1亿,你叫韩三平突然拿3亿来做一个他明知道回收不了3亿的市场,是不可能的,所以基本上他给的份额不能多过1亿元,可能要更少,但这部分一定加。

  今天内地跟海外的合作,其实都是我们拿了大股,带来了海外的信心。我们是海外的专业户,我们占大部分,你是内地的专业户,赚了钱之后大家分。你让他负责内地,其实也就是给他一个限制了,他既然有这个投资在里面,肯定会给我一个回报,亏的时候大家亏的,中影也亏,我们也亏。 

  我把《投名状》的剧本给了韩三平,跟他讲了我演员的大概结构,他听了以后说:“好,就2007贺岁档。”  

  我是看到《无极》的时候,才知道贺岁档期有多重要——那个档期已经代表观众一半是要进戏院的,不管你什么戏。 3亿元都得花出去。

为什么这个戏贵?以前有那么多演员的戏,通常演员的片酬比例占到了60%以上,会避免大的场面;要么就是找一个贵的演员,配两个不贵的演员。 衣服花费不下3000万

  里面人物穿的都是破破烂烂的,每件衣服都是新的然后做旧,群众演员的棉袄每件都不下1000元,整个衣服花费就不下3000万元。

  对一部几百万元的片子来说,可能你的资源需要尽量节省,但当你在做一部大片的时候,你拿到这些资源之后,就必须把这些资源尽力地消耗,不是要浪费,而是尽量去消耗。

  第二步就是故事。很多人拍大成本的时候,因为成本多,觉得不能浪费,觉得我每一分钟都要让观众觉得自己花的60块、80块很值得,就从头到尾都是人,很多时候忽略了电影本身戏剧。  

  我的方法是,在大片里讲中成本电影的东西。  

 《投名状》本身的故事格局大,它不是硬用战争撑起来的,战争是格局的需要。格局讲战乱、讲时代。只是说大场面背后还是有细腻的东西,我没有迷失在大场面里面,因为我本身不喜欢大场面。 发行商保守,只看到票房

  投资方肯定有投资方的要求,比如他们要李连杰不停地打,打完之后就飞,觉得现在没飞够。但其实我都没有妥协,比如他们要更多的动作场面,我其实就只拍那么多,而不是拍了很多场景然后剪掉,所以没有办法找更多的动作场面加进去,除非再回去补拍、再加钱。 

  这次中外投资方意见都蛮统一的,其实连韩三平都说:“小心他们穿得破破烂烂的,中国观众不一定喜欢啊。”他看到海报、剧照不停跟我说:“可辛啊,我们还是喜欢穿得漂亮一点的。” 

  我一直都在跟他们说:“你放心,进南京,进南京就不破烂了。”其实进了南京还是没有那么多颜色,因为那是写实的戏,怎么会进南京突然间就变成很美?但南京是最后拍,他们一直在等南京,结果等到南京,影片也差不多拍完了,他们看到了整个故事,只要入戏他就不会在乎南京不漂亮,不会觉得在要求别破破烂烂。  

  好在我是监制,我觉得我懂观众。发行商是永远保守的,因为他们只看到票房,票房其实不一定代表观众的喜好,因为票房有时候是你在强迫观众只喜好一样东西,所以票房不是百分百的真实。大家说票房是硬道理,但是因为是我们造成的这个道理,因为我们一直不改,给同样东西给观众,观众没得挑也就收了。

知识分子和土包子

  银幕上很多战争,银幕下也是战争,跟不同投资方较劲。

  《投名状》太沉重,不像商业电影

  我没有试过在剪片的时候面对那么多政治,所有投资方合起来去希望攻击我拍的版本,最主要的是这个电影太沉重了,不像商业电影。我问投资方,你一早就看到剧本,知道是一个沉重的戏,为什么还投?投资方有时候有勇气,是一种浪漫,就跟兄弟情一样,大家都想做一番事情,结果事情做出来了又开始担心,觉得戏太灰暗了,灰暗不是指颜色,而是人物,人物没有出路,包括几场戏,有些在内地没有的,血腥的。 

  大家都喜欢震撼,但又不喜欢真的把你震到的东西,没有出路的东西,真的让你回去想半天的,你就不要开。  

  比如徐静蕾的戏不够也是反规则的,海外永远要爱情,大家常拿来比较的就是《勇敢的心》,我觉得那部戏很假,但是大家都喜欢。尤其是女人戏那段,好莱坞一定要有那段戏。

  中国今天市场开始开了,但是还不健康,有不健康的不好,也有不健康的好。对电影的审查,这个审查还不是电影局的审查,而是投资方的审查,到好莱坞,这部戏一定拍不了。主题、结果,好莱坞一定有8个穿西装的人来跟你商量,能不能不杀徐静蕾,能不能把两个强奸犯换两个年纪大一点的人……  

  这是一部不容易吃下去的戏,但一部这么大投资的戏,就不能那么不容易吃下去。它违反了很多商业电影的规则,用了很不商业的电影手法去拍。

   导演是知识分子,我们是土包子

  第一违反了友情浪漫,谁都在等待英雄本色,结果出来这些人都没情没义。商业电影要把所有观众的情绪集中在一个点,一路打反派,这部电影你不知道该站在谁的立场。尤其是这么大的商业电影。 

  其实我觉得绝对跟《英雄本色》不同,《投名状》是血淋淋的。道德观也是,中国电影的道德观跟美国的道德观一样都很保守,要黑白分明。  

  正派主角刘德华会站出来大义凛然地说:“强奸有什么不对,我们每天都在做。”然后李连杰出来一定要杀两个少年强奸犯,这就是极度违反规则的,因为我让正派做了反派的事,让反派做了正派的事情。观众可能当时都觉得刘德华是对的,但其实回来再想,刘德华怎么可能对?那两个人刚刚强奸了两个女孩。这在好莱坞绝对不会发生,不管汤姆·克鲁斯还是汤姆·汉克斯,都绝不会去杀小孩,人物也绝对是黑白分明。 

  那场戏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也是我最坚持的。跟我最铁的搭档反对,刘德华反对,李连杰反对,所有人都反对,这场戏不能拍,这场戏是在讲什么?这是违反投名状的。但我就是觉得一定要拍,这是一个转折点,是知识分子跟两个没念书的武夫真正的磨合,影片是讲兄弟结义的“投名状”,但实际上“投名状”是假的。

  但这个我开始不能讲出来,否则投资方就不让我拍,投资方要看的就是兄弟情、桃园结义,三个很好的朋友因为一些事情结果改变了,但我一直想讲的,知识分子跟武夫不是朋友,也交不了朋友,知识分子根本不把武夫当成朋友,他们其实是没有友情基础的。我使劲要告诉大家,人可以变坏,本来是共患难,结果不能共富贵。但我要讲的是他们从来就不能“共”。  

  后来刘德华和李连杰还是不能理解,他们开玩笑跟我说:“导演就是知识分子,我们就是土包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新浪娱乐专题
  采写:陈弋弋
  
    陈可辛一直想拿一个纯监制的奖,去年《投名状》那个最佳影片,他说不算。因为那部片导演也是他,“不够纯”。这次《十月围城》终于圆了这个心愿,拿下最佳影片。虽然实际上,他也还是导了片中的一些段落。
  
    在上台那一刻,陈可辛招呼上了另外两个监制黄建新和许月珍,上台后,又挥手叫上投资方保利博纳的于冬、导演刘伟强。致辞时,他不断把身边的人推到话筒前,示意他们说话。这实在是一个太让人感动和振奋的场面。
  
    2009年2月,“人人电影”成立时,曾放出豪言,要三年内拍15 部电影,总票房20亿。言犹在耳。但现实却充满意外,照理说,就在他们联手拿了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高奖项之后,由陈可辛、黄建新领衔的“我们制作”和于冬掌舵的保利博纳共同组成的“人人电影”该成为一块电影节的金字招牌。但没有几个人知道,这块招牌现在却写满了未知——《十月围城》虽然是“人人电影”第一部片子,也正面临着一个不知为期多长的休止符。
  
    在与新浪娱乐对话时,陈可辛说起“我们制作”同保利博纳的合作,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双方都需要冷静一下。”
  
    我调侃陈可辛,怎么你说起合作伙伴的事儿,就像一对恋人——相好时也曾细细体察,很下了一番决心,最后却因为了解而分开,约定再见亦是朋友。陈可辛想了一下,回答说:“人和人的关系,大体都是如此。”
  
    从“人人电影”回到“我们制作”
  
    新浪娱乐:有个传闻,说《十月围城》之后,“我们制作”和保利博纳之间的合作遇到了一些障碍,所以以前人人电影的一些计划可能实行不下去了。是这样吗?
  
    陈可辛:最早建新(黄建新)和我,两个人组成了“我们制作”。我们想了一系列项目,于冬都非常感兴趣,于是加上保利博纳,人越来越多,最后便有了“人人电影”,《十月围城》是公司第一部作品。其实《十月围城》进行到后期的时候,就渐渐感觉到两家公司对电影的理念不太一样,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一些新的计划,就没有和保利博纳再谈了。包括《神奇侠侣》在内的新项目,实际上都是 “我们制作”在运作。
  
    新浪娱乐:发生了什么事?
  
    陈可辛:并没有发生一件很具体的事,只是一种渐渐的积累。随着我们的相处,了解到彼此对电影的理念是不一样的。
  
    新浪娱乐:怎么个不一样法?
  
    陈可辛:保利博纳以前是做发行的,他们的发行做得非常成熟。例如说,顺着发行的思路,《十月围城》卖钱了,接下来我们应该拍《十月围城2》——当然,于冬没有跟我这么说,只是打一个比方,票房要更好,但是我肯定不想再做了。如果更赚钱,那就意味着演员的片酬要更低,制作成本要压缩,这个我觉得很难很难,因为我觉得那样的话,我就保证不了水准。还有一点,《十月围城》在拍摄时,也的确遇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事故,比如说,我们在片场被地头蛇“围城”,停工7天,每天的损失大概60万。当然,身为监制,我理应承担责任。这就是我们一个日常的生活,片场每天都会发生,每天都要面对。《十月围城》是保利博纳迄今为止最大的项目,这些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是陌生的。
  
    新浪娱乐:最初你们开始合作“人人电影”的时候,说3年拍15部电影,票房要达到 20亿。这种涉及到具体数字的话,一般人是不敢讲的,你们为什么当时敢讲?
  
    陈可辛:这些数字当时其实是这样算出来的——我们一共多少人,大概能做多少事,这些事可能要消耗多少钱,那要拍多少部片子,赚多少票房才能挣回来。说实话,3年拍15部有困难,但是10部的话问题就不大。
  
    新浪娱乐:10部还是很多。
  
    陈可辛:恩,当时考虑的是规模化地去做。要拍十几部,肯定就要复制一些通用的模式,这些,又是我不想再重复的事情了。
  
    新浪娱乐:当初和保利博纳成立人人电影,宣布一些美好的计划,还是算圈中一单盛事。现在觉得很失落吗?
  
    陈可辛:不仅仅是你说的失落,我是觉得很挫败,非常挫败。博纳真的是我们精心挑选的合作伙伴。首先,他们的发行做得很好,我对内地发行完全不熟,“我们”来做制作,博纳做发行,很好的搭档。另外,于冬对内地的市场脉搏把握得很好,例如说院线开始做电影投资、媒体开始做投资,这些事,我不知道的,都是他拉来的。而且,我们在合约中,对彼此的利益都做了很好的分配,权利也做了很合理的划分,我觉得不应该有问题了。但是,真正合作一次之后,才发现。电影的事情,和每个人自己的想法有太大的关系,所以还是不行。
  
    新浪娱乐:导演,你这么一说,好似一对恋人,最初看上眼了,结果相处下来,却因为了解而分开。
  
    陈可辛:(笑)恩,有点。
  
    新浪娱乐:那还有再走到一起去的可能吗?
  
    陈可辛:当然,“我们”接下来这些片子,如果遇到合适的,于冬也觉得好,依然会合作,依然会在人人电影这个品牌下经营——毕竟这是我们都很喜欢的一个名字,放弃了多可惜。
  
    不断修正方向,永远都在打江山
  
    新浪娱乐:“我们制作”接下来会有哪些片子?
  
    陈可辛:《神奇侠侣》快拍完了,7月我自己的戏会开,8月再开《血滴子》,我做监制。
  
    新浪娱乐:怎么上来一批都是古装的?
  
    陈可辛:当然是因为现代戏很难拍啊。香港人成长的环境特别现实,如果连续三部戏不卖,我就可以退出江湖了。来到内地拍现代戏时装片不现实,一是我没有内地的这种地气,二是审查制度还是有区别,所以拍古装片就相对比较安全。但是不会是大家想像的那种翻拍。
  
    新浪娱乐:您自己导的,是不是之前说的《钟馗》?
  
    陈可辛:我要拍的《钟馗》会是一个三集的故事,魔幻的,投资应该在三亿左右,三集同时开拍。公司里的人都说,这个一定要你自己拍。可我觉得,要是什么最好的,都拿来自己拍,我这个监制还不如去做回导演。我找了刘伟强来拍,其实他比我更懂如何拍《钟馗》。今年我自己会拍的,是一部武侠片,名字可能就叫《武侠》,这是我拍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武侠片,《投名状》也不能算。《卧虎藏龙》在武打的力学上是有解释的,轻功不是飞来飞去,而需要踩一片叶子借助一根竹子,我最讨厌飞来飞去。我拍《武侠》,想从医学、技术的角度,来表达,什么是我心目中的武侠?还有一部非常想拍的,也是讲了10年的《等待》,目前剧本正在送审。好像经历了这两年,突然有源源不断的题材冒出来,是特别特别想拍的,很巧。本来以为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去当监制,原来还是想拍。一边输出我的技术做好监制,一边自由地拍一些我真正喜欢的东西。
  
    新浪娱乐:这些作品,采取什么投资模式?
  
    陈可辛:都是独立的一个片子一个片子去谈。也有很多公司希望和“我们”签下一个长期合作的东西,但是经过这次之后,暂时不想和别人签特别长的约,都是先合作一次再说吧。
  
    新浪娱乐:不敢轻易签了?
  
    陈可辛:对,先合作一次再说吧。
  
    新浪娱乐:所以,其实你到内地来这几年,也是不断在修正自己的方向?
  
    陈可辛:对,不断修正,还是要打江山,而且,可能我这一辈子都是在打江山,只是看哪一段顺一点,哪一段难一点而已。
  
    香港观众并不适应主旋律电影
  
    新浪娱乐:你心目中,衡量最佳电影的标准是什么?
  
    陈可辛:就是好看。
  
    新浪娱乐:香港观众喜欢十月围城吗?他们怎么看这部电影?和内地观众视角的不同在哪儿?
  
    陈可辛:当然是喜欢的,因为这是一个香港的故事。但是香港人对比较主旋律的电影还是不熟悉,需要时间去接受。讲孙中山、辛亥革命、国家、民族这些东西以前在香港电影里都是十分少的。不是没有,徐克导演的《黄飞鸿》里面就有,但是确实很少有电影打正旗号来讲这种故事。虽然我们已经运用了很多商业手段,但是对香港观众来讲,肯定还是一个有点陌生的题材。
  
    新浪娱乐:内地观众熟悉你的身份可能是导演,但是其实您也是非常厉害的监制。我们知道,在完成一部电影的时候,导演和监制的使命是不同的。作为监制,你觉得电影的口碑和挣钱,哪个是更重要?
  
    陈可辛:口碑和挣钱同样重要,但是在已经回本的前提下,口碑比挣钱更重要。我还是说,现在是打天下的时候,我觉得要做的是,怎么样保证可以把电影一直拍下去,而不是说要挣大钱。真的,随便一个什么产业,都可以比电影挣钱。
  
    目睹内地投资方之怪现状
  
    新浪娱乐:但是大家都觉得,大片就一定要挣钱,因为大投资的目的应该就是赚取更大的利益?这几年这么多钱涌进电影圈,不就是这个目的吗?
  
    陈可辛:现在真的有很多钱都涌进来了,特别是一些民营资本。这些公司的涌入实际上是很可怕的。我真的遇到有一些民营的公司,也不是做电影而是做其他生意的,他们进入电影行业的方式就是,一旦看到某个新导演刚刚冒头,就立刻把这些导演签下来,然后任何人跟这些导演去谈剧本的时候,首要条件就是,这家民营公司必须在他的作品中投资超过50%的一个份额。
  
    新浪:有钱不是好事吗?
  
    陈可辛:未必是好事。电影需要的钱,是能够真正帮到电影的钱,而不是这种外行的钱。例如说,十月围城的投资,有SMG、江苏广电、天娱、南方电视台、保利华亿,这些都是能在宣传方面帮到《十月围城》的投资方,这些人投了钱,意义不一样。但是你说一个做其他生意的民营公司突然成了最大投资方,这对电影有什么好处呢?我当然不能要,但是他们控制住年轻导演,搞到这些导演出来和我谈剧本,后面跟一个财大气粗的老板来发表意见,让我很无奈。我真的碰到这样的事。我试过跟那些老板说,可不可以先别说投资,我先和导演谈剧本,然后看一下到底需要什么阵容,多少钱,算整个流程,看看能赚多少,再回头跟你谈投资?结果你知道那个老板怎么答我,他说:“你不用算了。多少我们都投,我告诉你,我不是来做生意的,亏多少钱都无所谓。”结果,我听到这个话就想转身走了,他是生意人,说赚钱不重要,我是导演,似乎比他还生意,这不是开玩笑么?大家没有谈的基础了。
  
    所以太多的这种钱进入电影行业,我不认为是好事。你别看他们现在说得口气很大,如果电影中途出了状况,导演说,再追加100万电影会好看很多,批这个钱的一定是我,不会是这些号称不怕亏的人。凡是号称不怕亏的人,我都不信。我反而相信说“这是一盘生意,陈可辛,你不能亏我的钱。”真的,首先要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家才有合作的基础,才能说怎么样在不亏本的前提下,把电影的质量做到最好。
  
    《十月围城》做到了回本后略有盈余
  
    新浪娱乐:十月围城其实你心里预期的票房是多少?挣到钱了吗?
  
    陈可辛:我预期是2个亿,后来首映之后,听到那么好的反响,大家都说可以上3亿,我自己也提高了这个期待值。最后电影做到2.93亿,我一度觉得“怎么没上去?”但回过头来想,原先自己期待的也不过2亿而已。有什么可不开心的呢?
  
    新浪娱乐:投资方赚到钱了吗?
  
    陈可辛:中国内地的票房、版权已经让投资方回本了,海外的钱就是赚的。应该不是很多。
  
    新浪娱乐:对你个人来说,对北上的香港电影人来说,《十月围城》是一个成功的模式吗?
  
    陈可辛:成功的地方,一个是题材的选择。我是看过《集结号》才决定拍《十月围城》的,我看到冯小刚把主旋律跟煽情结合得那么好,但有点遗憾的是,他没有用太多空间讲战友们和谷子地之间的感情,如果这个部分讲到了,那么后来,谷子地去为他们要身份的后半段,会更煽情。我绝对是一个煽情的高手,我是很明白什么地方可以让观众感动的,所以《十月围城》其实是一个主旋律和煽情,或者说感人的结合体。这个点,我觉得找得比较对。另外,投资方的融合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把一些卫视和娱乐传媒带进投资团队里面,对电影的宣传、广告置换都有很大的好处——这是于冬的功劳。
  
    新浪娱乐:这种成功你觉得可复制吗?
  
    陈可辛:没有办法复制。《十月围城》的演员片酬,我告诉你,是极低的,仅仅占投资的20%,如果再来一遍,投资就没有办法控制了。而且实际上,现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成功,都还没有可复制性,通过了去年浩瀚的贺岁档,我更意识到这一点,内地观众是最难伺候的,他们的要求最高,需要每一次都是新鲜的,更别提复制了,根本没法糊弄。所以现在真的,大家都是打江山的年代。夏祺/图 邹健/视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7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十月围城,想起黄子华颁奖当天的一句调侃:“呢部戏的人多到都够拍一部七十二家房客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4-6-3 16:36 , Processed in 0.054907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