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e89623

[读书] 三国之所以津津乐道是不是多亏了蜀汉阵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2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慈父斯大林 发表于 2024-5-22 08:40
不评价司马懿四代人的做法,只说“晋明帝耻于篡魏”这段记载的问题。

从“覆面着床”的描述看,《世说新 ...

这段话感觉更多是拿司马老乌龟恐吓陈睿叔叔的好大儿

老乌龟干的事,你不听话我们王家一样能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慈父斯大林 发表于 2024-5-22 09:15
我只是在讨论“晋明帝耻于篡位”的记载问题,你觉得我的立论有问题大可以指出来,而不是甩一个不相干记载 ...

感觉你这个完全与立论相反。明帝畏惧王导可说不假,但双方仍然是政治联盟为主,明面上仍然保持亲密关系。就以你引作反例的后段来说吧,明帝下诏明写不让王导知道,王导答复明帝后,“明帝甚愧”,说明明帝这行为本身是不恰当的,那反过来何为恰当?自然就是不需有隐瞒,至少是专程隐瞒之事。这分明反映了至少这两人明面上应当更为亲密坦荡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09: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闪电旋风劈 发表于 2024-5-22 09:22
这段话感觉更多是拿司马老乌龟恐吓陈睿叔叔的好大儿

老乌龟干的事,你不听话我们王家一样能干

个人不认为王导是这个立场,不然明帝跟王敦撕逼的时候王导里应外合一下应该不难。
这段要么是记录刘宋时代对西晋篡魏的主流看法(以编故事的形式),要么可能是《世说新语》的作者在恶政隐。按川胜义雄的推断《世说新语》的作者有可能是何长瑜,而何长瑜和谢灵运对刘宋持否定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闪电旋风劈 于 2024-5-22 09:43 编辑
慈父斯大林 发表于 2024-5-22 09:36
个人不认为王导是这个立场,不然明帝跟王敦撕逼的时候王导里应外合一下应该不难。
这段要么是记录刘宋时 ...

王导和王敦又不是完全利益重合

王导这条线需要的就司马家做好吉祥物,大家但宫里坐,外事听老臣处分;反正利益分割王家能占大头就行,王家势力也没到能压服其他南渡士族的地步,王敦谋反被联合起来反对不就是明证。

王导感觉就是荀彧plus2.0,你说王导对大晋有忠心没,肯定还是有的,但是对司马家就未必了,王导希望的应该是自己主导,司马家放权的局面。

富弼吓唬小皇帝只能说几句伊尹之事臣能为之,王导那时候可自由多了,司马老乌龟的事还没过去多久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正老头恒是真被人用诸葛亮恶心过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有118个英雄,其中22个来自三国,蜀势力8(不算元歌也就是庞统的情况下)、吴势力6、魏势力6、群雄势力2,记得之前有个三国头像框的投票也是蜀势力断层式的高,确实蜀国人气最高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读书的又在臆想五胡乱华全靠三国时期毁坏生产基础。
相反,三国时期三家称帝造成的相持阶段反而是把汉末混乱的生产秩序,水利体系努力恢复。货币秩序是真没救。

五胡乱华是司马家内乱后各个派别继承,甚至可以说鲜卑人在建国前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诚人。
后来粮食生产的大破坏跟小冰期与连续战乱让人相食次数疯狂增加。

之所以感受到汉末至三国时期这群人有水平,还是因为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不做人的太多,不讨论打仗水平毕竟缺乏经验看不懂,在内政方面三国这三家对比后来的割据势力都算很有实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是对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的汇总,蜀国本身自带的理想主义以及刘备集团初期的市井气息都很受欢迎。而三国演义还把这些内容再拔高,道德情怀比历史更强,写成了英雄史诗。
引用刘勃的一段话
魏蜀吴三国,至今各有粉丝,一吵架,谁都觉得《三国演义》亏待了自家爱豆。我的感觉基本相反:《三国演义》放大了曹操的魅力,提高了刘备的道德,掩盖了孙权的暴行,正是因为经过了这样的改造,残酷的三国历史,才变成了壮丽的英雄史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慈父斯大林 发表于 2024-5-22 08:40
不评价司马懿四代人的做法,只说“晋明帝耻于篡魏”这段记载的问题。

从“覆面着床”的描述看,《世说新 ...

一、这个典故本就是明帝对王导为代表的世家示弱,虚与委蛇和示以亲近并不矛盾。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床”还不是床,东汉末期客人多数还是席+几,主人多是坐榻;三国时期就已经频见“连榻”主客坐一起以示亲近。这里的床大概率是连榻,明帝再怎么是个弱天子向世家示弱,也不可能在卧榻之旁召见重臣。
三、晋书是李二修的,“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找李二说理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0: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蜀汉能北伐成功,中国的历史会怎样?总之不会有指洛水为誓的卑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月孝三 发表于 2024-5-22 08:31
因为带晋被打到南方了,需要傍一个南方割据政权来保证自己的合法性,又刚好蜀汉和带汉都姓刘 ...

北方刘渊也傍的季汉,说明当时就有很多精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0: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straroth 发表于 2024-5-22 09:27
感觉你这个完全与立论相反。明帝畏惧王导可说不假,但双方仍然是政治联盟为主,明面上仍然保持亲密关系。 ...

政治站一条线不是必须假装表面兄弟,江虨和王彪之关系极差不影响他们穿一条裤子。
明帝对王导的忌惮是表现在明面上的。
(元帝朝 王导)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领中书监
王敦既有异志,内深忌亮而外崇重之,亮忧惧,以疾去官。复代王导为中书监。
秋九月癸卯,皇太后临朝称制。司徒王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参辅朝政。
明帝即位不久即以庾亮代王导掌机要。而以成帝朝再次诏王导录尚书事倒推,则明帝朝王导的录尚书事已经被撤销。即使把王导解录尚书事归于王敦,也可以说王敦倒台后王导并没有官复宰相。从官职变化来说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ikari520 于 2024-5-22 10:17 编辑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即快。

宋元人心思汉,虽然是基于对汉朝的幻想,但蜀汉政权对于三国故事的流行肯定是决定性的。


PS:楼上有个扯封建政权不该歌颂的真是搞笑,古人没有你聪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容易注册上 发表于 2024-5-22 10:02
如果蜀汉能北伐成功,中国的历史会怎样?总之不会有指洛水为誓的卑劣

好不好不说,绝对不会有八王之乱是肯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rozen121 发表于 2024-5-22 10:06
北方刘渊也傍的季汉,说明当时就有很多精蜀了

刘渊是直接认刘邦做祖先把两汉+蜀汉都傍了一边。不过他也是真的有汉室血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0: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wonder 发表于 2024-5-22 09:59
一、这个典故本就是明帝对王导为代表的世家示弱,虚与委蛇和示以亲近并不矛盾。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

第一条不评价。
第二.
《吴录》曰:太子自惧黜废,而鲁王觊觎益甚。权时见杨竺,辟左右而论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为嫡嗣,于是权乃许立焉。有给使伏于床下,具闻之,以告太子。
《吴录》这段记载故事性太强本身可信度不高,但床下之说可以作为皇帝召臣下在卧榻边议事的凭证。
第三,《世说新语》是刘宋时成书,跟李世民没什么关系,我想讨论的是《世说新语》这段记载的可信度而不是李世民怎么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孔明先生居功至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1: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月孝三 发表于 2024-5-22 10:23
刘渊是直接认刘邦做祖先把两汉+蜀汉都傍了一边。不过他也是真的有汉室血统的 ...

说到这个,虽然不一定准,但基因检测刘备反而不是中山靖王之后,可能是哪个刘姓旁支,而刘渊还真的是刘邦和亲的血脉。
大概刘渊也没想到自己拉刘备当第三大汉帝国,其实是正宗给分家增光。
以及不仅是屠城,三国志记载的话蜀国也是夷三族最少的政权。只要的实权者大耳村夫阿斗蒋费都没有夷三族过任何人。
献帝阿瞒策儿权儿三司马全都干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hulaoda007 发表于 2024-5-22 11:23
说到这个,虽然不一定准,但基因检测刘备反而不是中山靖王之后,可能是哪个刘姓旁支,而刘渊还真的是刘邦 ...

有这事么,我印象中基因检测是刘胜跟刘邦一系没关系,什么时候检测到刘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秀光 发表于 2024-5-22 11:45
有这事么,我印象中基因检测是刘胜跟刘邦一系没关系,什么时候检测到刘备了 ...

没检测到,刘胜可能是他妈给景帝戴绿帽了,但是血统这个我们现代人才能检测,在古时候几千年刘胜就是刘邦的后代,这没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秀光 发表于 2024-5-22 11:45
有这事么,我印象中基因检测是刘胜跟刘邦一系没关系,什么时候检测到刘备了 ...

啊,对。刘胜。我记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桥田至 发表于 2024-05-21 23:50:28
刘备是三国唯一没有屠城记录的君主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蜀汉政权也是没有灭族记录的政权

  -- 来自 有消息提醒的 Stage1官方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zzz6356897 发表于 2024-5-22 07:53
三国演义是从空气里诞生的?宋元说书人爱说讲三国是因为罗贯中写的好?话说中国逻辑教育确实在你这显示的 ...

其实唐宋的演艺也很多,戏曲评书一点都不少,但是一看小说,和三国演义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到现代普及率普及率完全不能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慈父斯大林 发表于 2024-5-22 10:09
政治站一条线不是必须假装表面兄弟,江虨和王彪之关系极差不影响他们穿一条裤子。
明帝对王导的忌惮是表 ...

首先,不是必须假装表面兄弟,不代表不能是表面兄弟吧。有忌惮,但也是表面兄弟这也不是什么怪事吧。而且你这也没法解释我原来说的,“明帝甚愧”,那不愧的做法是什么?至少是表面兄弟才能说通。
其次对于明帝来说,王敦倒台也正好是制衡王家的重大利好,官职没有恢复最多只能证明他们同床异梦,明帝正好落井下石,远说不上能论证他们表面是不是兄弟。
再者,从你引的这段来看,我不太熟悉行文规则,但单从字面理解,最后那个录尚书事也可表明是要说明当时谁录尚书事这一重职,以及王导和庾亮共同辅政时所担官职,似乎推不出你所谓再次诏王导录尚书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2: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聊聊三国灭族那些事,夷三族和诛九族有什么区别,有哪些三国名臣被灭了族?-哔哩哔哩】 https://b23.tv/bMoWoDG

有人考据过的,从汉末到晋初,手握大权但没有灭过别人族的有八个人,季汉占5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种胖子 发表于 2024-5-22 08:30
没说可以啊 只是没机会罢了
我钱都没有 那又怎么大手大脚花钱呢

蜀汉那么大地盘都是大风刮来的吧,汉中也是大风刮来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2: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欺骗人民群众,地主阶级一直极力鼓吹“王道”。他们说,“王道”是封建统治的“正道”,实行“王道”的封建统治者是“宽仁爱民”的,人民对这样的统治者则“心悦诚服”。《三国演义》把刘备美化成一个“仁慈”的、备受人民“爱戴”的统治者,也正是把他作为“王道”的化身来进行歌颂的。在写刘备从新野、樊城撤退的那些章节里,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作者笔下,刘备对人民群众何等关心,为了人民群众,他竟然把自己的安危都置于度外了;至于人民群众对于刘备,更是竭诚“爱戴”,宁可死去,也不愿离开刘备。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刘备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不但没有丝毫的矛盾对立,而且简直到了共命运、同休戚的地步。这种描写,企图使人们去憧憬刘备这样的施行“王道”政治的封建统治者。但在实际生活中,封建统治者与人民群众不可能会出现这种鱼水般的融洽关系;历史上,也没有存在过这种情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通过刘备鼓吹“王道”的同时,还把他写成封建王朝的“正统”代表。在汉献帝做皇帝的时候,刘备对汉献帝忠心耿耿,他看到“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欺君”,悲愤得“心胆俱裂”(第三十七回),决心“伸大义于天下”(第三十八回),为重整汉王朝而奋斗。当汉献帝被废以后,刘备在四川做了皇帝,以继汉统,作者就把蜀汉作为三国的“正统”。而对于董卓、曹操之流,作品则一再斥责他们为违反“纲纪”、破坏“正统”的“乱臣贼子”,所谓“名虽汉相,实为汉贼”。这就是说,封建王朝的“正统”、封建制度(即所谓“纲纪”)的忠实维护者,就是“仁慈爱民”、实行“王道”的人,而人民的灾难,则是由“乱臣贼子”破坏封建“纲纪”所造成的;所以就封建统治的本质来说,是保护人民、跟人民利益相一致的。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三国演义》作者批判董卓、曹操等人物,跟他的歌颂“正统”、鼓吹“王道”一样,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 来自 HONOR PGT-AN10, Android 14上的 S1Next-鹅版 v3.0.0-alp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2: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rozen121 发表于 2024-5-22 10:06
北方刘渊也傍的季汉,说明当时就有很多精蜀了

毕竟两汉刘家天子们的声望比乱世君主们好太多了,金刀之谶绵延几百年。

—— 来自 HUAWEI HMA-TL00, Android 10上的 S1Next-鹅版 v3.0.0-alp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月孝三 发表于 2024-5-22 08:42
西南也是南,那时候还没六朝的概念

然而,第一,四川在江北,第二,东晋很长时候,压根不控制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不是演义。关公从宋朝开始就是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OVTVO 发表于 2024-5-22 12:18
为了欺骗人民群众,地主阶级一直极力鼓吹“王道”。他们说,“王道”是封建统治的“正道”,实行“王道”的 ...

这就是典型的嫉妒羡慕恨,说喜欢xxxx的是捧封建的臭脚,不就是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对手,标榜自己才是标新立异的现代社会的主人翁,殊不知自己才是最封建主义的那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月孝三 于 2024-5-22 12:53 编辑
薄皮破船 发表于 2024-5-22 12:29
然而,第一,四川在江北,第二,东晋很长时候,压根不控制四川




老祖宗可不管你这些问题,在南方靠得近就可以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2: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hobits99 发表于 2024-5-22 12:39
这就是典型的嫉妒羡慕恨,说喜欢xxxx的是捧封建的臭脚,不就是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对手,标榜自己才是 ...

就是,何磊懂个屁的三国,我们大季国哥哥们就是被这群小黑子黑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闪电旋风劈 发表于 2024-5-22 12:52
就是,何磊懂个屁的三国,我们大季国哥哥们就是被这群小黑子黑惨了

也没必要这么偏激啦,都是封建时代的人物,他觉得蜀汉是封建统治,其他几个证券也是啊 ,要批评一起批评,魏和吴也没做出什么反封建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3: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straroth 发表于 2024-5-22 12:08
首先,不是必须假装表面兄弟,不代表不能是表面兄弟吧。有忌惮,但也是表面兄弟这也不是什么怪事吧。而且 ...

为什么愧……因为明帝把对王导的排挤写书信里,还让王导看见了啊。别让王导看见不就是对应的“不愧”。
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失之,甚罔罔怅恨。或有贺之者,勖曰:“夺我凤皇池,诸君贺我邪!”
荀勖失去中书监后罔罔怅恨,自认失势,对客人公开表示不满。王导被从专掌机事的中书监撸下来,相当于司马绍公开声明他被疏远、让他靠边站了,这种情况下还要认为王导和司马绍关系亲密?
(永平元年)辛丑,徵征西大将军、梁王肜为卫将军、录尚书事,以赵王伦为征西大将军、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九年)徵征西大将军、梁王肜录尚书事。
寻征为卫将军、录尚书事,行太子太保,给千兵百骑。久之,复为征西大将军,代赵王伦镇关中,都督凉、雍诸军事,置左右长史、司马……寻征拜大将军、尚书令、领军将军、录尚书事。
司马彤的履历可作参考,两次录尚书事之间司马彤被指派代替司马伦出镇,不可能仍是录尚书事的宰相。
(太元元年)加尚书仆射谢安中书监、录尚书事……(二年)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五年)五月,大水。以司徒谢安为卫将军、仪同三司……(九年)三月,以卫将军谢安为太保……甲午,加太保谢安大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梁、益、雍、凉十五州诸军事。
谢安自录尚书事之后,《孝武帝纪》就不再重复以其录尚书事直至死亡,只记录谢安的本职升迁。
永和元年……夏四月壬戌,诏会稽王昱录尚书六条事……(二年)二月癸丑,以左光禄大夫蔡谟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抚军大将军、会稽王昱及谟并辅政
司马昱也是如此,其录六条事只在帝纪出现一次,与蔡谟并辅助时不再重复强调。想看更多的例子也可以参考荀崧履历,不再赘述。
(穆帝)永和元年,崇德太后临朝,进位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二年,骠骑何充卒,崇德太后诏帝专总万机
(哀帝兴宁元年)癸卯,帝奔丧,诏司徒、会稽王昱总内外众务
“专总万机”与“总内外众务”只是辅政权的不同说法,再次被授予辅助权就意外着哀帝朝司马昱曾短暂失势。那么同样的,成帝朝王导不符合惯例地第二次被记录录尚书事,表示明帝朝王导的宰相之位曾被裁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团结史观怎么评价三国的,有大手子科普下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打个岔,罗贯中并不是只有三国火,《三遂平妖传》还是挺多人看的。
后来冯梦龙还亲自操刀重制了,只是个人觉得重制版还不如原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黑漆漆的漆漆 发表于 2024-5-21 23:46
是三国演义,我一直都觉得蜀汉只是个很平平无奇的割据政权。

你猜三国演义里面的段子有几个是老罗发明的……

参考简体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因为三国演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2 14: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众所周知
杜甫是看了三国演义后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4-6-4 00:45 , Processed in 0.255283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